第23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家都很赞同。

可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刘弘废掉后,刘氏诸王中哪一个可以继承大统呢?

第一人选是齐王刘襄,理由很充足:刘襄是齐悼王刘肥的嫡子,而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所以刘襄也就是高皇帝的庶长孙,立他为帝是顺理成章。况且在平定诛吕中,刘襄的胞弟朱虚侯刘章功劳最著,拥护刘章的人都提议应该立刘襄。这个时候刘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不能立刘襄。

为什么呢?刘泽提出的理由很发人深思。他说:吕党凭什么能以外戚而几乎取刘氏而代之,就是他们中恶人太多。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也是一个恶人,比吕党更可怕,如果立齐王为皇帝,必定会再发生吕党祸国那样的种种惨剧。

刘泽为什么要反对立刘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让刘襄给骗去了军队和封疆,心里正窝着火呢。他在刘氏宗室中辈份高,说话占位置。他这一反对,别的大臣也不好再坚持了。

所以刘襄就被“一票否决了”。

怎么来摆平功劳最大的刘章呢?会议决定让他继任赵王,他的弟弟刘兴居也被指令继任梁王。兄弟俩双双被封王,且各自得了一块膏腴之地来做自己的食邑,也算没受到亏待。

接下来又有人提出立淮南王刘长。但反对者以为刘长也没有成年,况且他的舅舅家,真定美人赵氏的娘家,也都是一些恶人。

刘长又被“一票否决”。

于是代王刘恒被提了出来。

刘恒是刘邦第四子,是薄姬所生。薄氏一族在外戚中最为低调,这一点是让老臣们最看中的。

刘恒是在他七岁那年被封为代王的。虽然那时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但从小时就受母亲薄氏教诲,好学知礼,谦虚恭谨,别看他年纪小,对宫廷政治却有一种与他的年齿大不相称的敏感。父皇死后,他的母亲薄氏幸运地逃过了吕后的魔掌,被允许到代国陪儿子就藩。刘恒更有机会得到母亲的耳提面命,他小心谨慎地偏安一隅,对与自己的命运密切相关的宫廷斗争作壁上观。因此在险恶的宫廷斗争中,这一对被遗忘的母子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份安宁与平淡。

薄氏来到代国之后,或许因为水土不服,很快就病倒了,而且一病就是三年。这三年,刘恒几乎是衣不解带地侍奉在母亲身边。凡是母亲喝的汤药,他都要先尝一尝,然后一勺勺喂给母亲。因此,他的仁孝宽厚在朝野都有很大的名声。一番比较,刘恒的软件硬件都有所具备。

于是,拥立刘恒的提议被一致通过。

三十六、一个新的时代悄然开始

迎接代王的使臣队伍,是秘密到达代国的首都中都(现在山西平遥西南)的。为什么要秘密进行,就是怕齐王刘襄再闹事。刘襄想做皇帝的愿望特别迫切,又有他舅舅驷钧为之策划,一旦刘襄知道他已被淘汰出局,驷钧鼓动他举兵造反,局面收拾起来就很麻烦。

周勃、陈平主张立代王刘恒的理由,是“代王方今高祖亲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他有四个条件是别人不具备的,第一,是高皇帝的亲生儿子而且年最长。刘长也是高皇帝亲生,但比刘恒要小。第二,仁孝宽厚,有个好名声。刘恒死后,获得了最美好的谥号,“孝文皇帝”,即取其“道德博闻”,“慈惠爱民”“仁孝惠礼”之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太后薄氏为人谦恭善良,这与吕后**形成了显明的对照。刘邦专宠戚夫人时,薄氏也是受冷落的,在后宫争宠中处于中立地位,这也是她没有遭到吕后报复的一个原因。第四,刘恒已顺利地完成了立王太子的程序。刘恒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赴代就国,十三岁时接受吕后所赐宫女窦猗房,后专宠窦氏,生下女儿刘嫖,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又生下一子,取名启。在纳窦氏前,代王后已生有四子,王后死去后,四子也相继夭折,刘启作为长子,就被立为王太子。

刘恒对迎立他继承大统,是一点精神准备都没有的。他处世非常小心谨慎,虽然当着这个边远之地的诸侯王,却非常心安气顺,从来不做非分之想。

这回见到来迎请的使团,刘恒一点也没表现出惊喜。他首先征求左右臣僚们的意见,郎中令张武等说:汉大臣都是高皇帝的大将,既熟悉兵事,又多谋诈,他们的野心很大,不是以已经得到的爵禄就满足了欲望的。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是因为害怕高皇帝和吕太后的威势。现在尽诛诸吕,喋血京师,又以堂皇的名义来迎立大王,实在不能让人相信。愿大王称病不要去,静观其变为好。

中尉宋昌却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说“群臣之议皆非也”。他们说得全都不对。为什么呢,他给刘恒作了详细的分析:第一,自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自认为能逐鹿而得之的人何止成千上万,但最终践天子之统者只有刘氏,“天下绝望”——天下人于是绝了坐拥天下的念头。第二,高皇帝封王子弟,其封地如同犬牙交错,如同盘石一样坚固,足以使天下威服。第三,大汉立国以来,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社会基础非常牢固,已经很难撼动。即使如吕太后之威严,封立诸吕为王,擅权专制不可一世,然而太尉仅凭一杆符节入北军,登高一呼,将士皆左袒,愿为刘家效死,叛汉的吕党尽被诛灭,这些是什么?都是天意啊。现在一些大臣虽然想搞政变,但老百姓不会听从他们驱使,即使他们的党羽,也不会从始至终保持一致。现在他们内惧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等皇室,外惧吴、楚、海南、琅琊、齐、代众诸侯之强。借给他们一个胆儿也不敢搞政变。从您自身的条件说呢,高皇帝亲生的儿子中,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大王排行老四,淮南王则排行老七,在刘氏封王封侯的子弟中,辈份最高的刘交是个不问政事的乡巴佬,没有当皇帝的资本。琅琊王刘泽是高皇帝的堂弟,虽辈份不低但没有作皇帝的法定资格。吴王刘濞呢?作为皇侄更轮不到继任大统的名次。只有齐悼王刘肥的三个儿子----齐哀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是高祖嫡孙,但高皇帝子嗣尚在,继承皇位就排不上他们了。且大王以圣贤仁孝闻天下,所以那些老臣才以顺应天下民心而欲迎立大王,所以您就不必再怀疑了。

宋昌分析得细致入微,刘恒觉得很有道理,就去向她母亲薄太后请示,让老母亲给拿个主意。薄太后也有些犹豫,就让筮者用龟甲卜了一卦,卦辞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横,是龟板上的横纹,把龟板烧热了,龟板开裂,裂出的纹是横的。庚,是“更”的通假字,就是发生变化的意思,这里寓示刘恒要去诸侯而即帝位。“余为天王,夏启以光”,意思就更明确了,五帝官天下,年老则禅让于贤者,三王家天下,启始传父爵,乃能光治先君之基业。刘恒也是袭其父迹,就像夏启那样。这是个大吉之卦。

薄太后还是很慎重,虽然有宋昌鞭辟入里的形势剖析,又有卦象的吉兆,她仍然不敢让儿子轻易去长安冒险。于是刘恒征得了母亲的同意,就让舅舅薄昭先到长安,面见太尉周勃,然后再做打算。见了周勃,周勃和陈平等人向他详细讲了长安老臣们推举刘恒的过程。

薄昭从长安回来,向刘恒汇报说:“没有问题了”。

刘恒就笑着对宋昌说:“事实果然就和您说的一样啊”。于是就命宋昌参乘,又带上张武等六个陪同人员,前往长安。

刘恒一行人到了高陵那个地方,距长安已经不远了,就停下来,先由宋昌驰之长安观变。

宋昌到渭桥,见朝廷里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在渭桥迎接。宋昌回来报告了这个情况,一行人才继续往前走。

刘恒到了渭桥,群臣皆拜谒,行君臣之礼。太尉周勃上前一步,请求与刘恒单独谈话,让其他人回避。宋昌拦挡说:“如果太尉讲公事,就可当众讲不妨,如果言私事,对不起,王者无私。”

周勃就跪下,向刘恒送上天子的印符。刘恒不受,辞谢说“等到了代邸再说吧”。

随后就在群臣的簇拥下,来到代王在长安的行宫。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再次拜说:“现在的皇帝刘弘,并非惠帝亲生儿子,所以无权奉宗庙,臣等与诸宗室大臣、列侯都认为,大王乃高皇帝之长子,宜继任大统,愿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刘恒说:“奉高帝宗庙,是一件重要的事,我没有那么大的才德,不足以承宗庙,愿请楚王(刘交)出来主持商议,寡人实在是不敢当。”

群臣再次跪请,刘恒面向西礼让了三次,面向南礼让了三次。

陈平等都跪请说:“臣等反复商议,大王继承高帝宗庙是最合适不过了,就是天下诸侯和万民也以为非大王莫属。希望大王听取臣下的请求,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次拜请大王继承大统。”

刘恒这才说:“既然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我合适,那我也不敢再推辞了”。于是就接过陈平献上的皇帝印符,接受群臣的朝拜,一个决定历史命运的大礼,就在这个晚上悄悄完成了。

一个新的时代,也在这个时刻悄然开始。

接下来便由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负责清宫,奉天子法驾入宫。

夏侯婴和刘兴居到了未央宫,刘兴居对刘弘说:“足下不是刘氏的子孙,不该做皇帝!”

刘弘惶然,眼看着那些环侍在自己身旁的武士被勒令放下武器,不知突然间发生了什么事,就问:“你们准备如何安置我呢?”夏侯婴说:“出宫后自然会有你住的地方”。于是就把他暂时放在少府安置下了。少府是皇家管理税收和手工业的机关。

然后换了天子出行的仪仗——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去代王行宫迎接刘恒。

刘恒的车队,连夜进入未央宫。

但是当刘恒在众臣簇拥下走进未央宫前殿的端门时,竟然被十多个执戟卫士拦住,并喝问他:“天子住在这里,足下为什么要进宫?”

刘恒示意周勃去跟卫士们交涉,周勃上前,告诉他们刘弘已经不是皇帝了,新皇帝就在后面的车子上。卫士们都认识周勃,就放下兵器撤走了。

刘恒这才进入未央宫。

刘恒进宫后首先宣布人事安排,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刘恒真是太老辣了,这不仅仅表现在他进长安之前的小心谨慎和受推举继承大统时的恭谨谦让方面,屁股刚一坐到那把向征着天子之权的椅子上,他就先把兵权抓到手里,就这一手也足以让周勃等一班老臣为之瞠目。

吕后所制造的假皇族——少帝刘弘、梁王刘太、淮阳王刘强、常山王刘朝,被分别诛杀。

关于“假皇族”的来历,历代史学家多有考辩。

清乾嘉时期学问大家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他是纪晓岚的朋友)其所著《十七史商椎》卷二有《少帝诸王皆非刘氏》一条,考证了梁王刘太、淮阳王刘强、常山王刘朝、少帝刘弘的来路,略云:“所诛梁王即前封吕王更名梁王亦更名济川王名太者也;所诛淮阳王即前封壶关侯更封淮阳王名武者也;所诛常山王即前封轵侯更封常山常山王名朝者也;所诛少帝即前封襄成侯更封常山王又立为帝,初名山,改名义,又改名弘者也。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刘伯庄云:‘诸美人皆先幸吕氏,怀身而入宫生子。’而《汉书。高后纪》于元年即书并封二王三侯事,其作表乃以二王入《异姓诸侯王》,且注云:‘皆高后所诈立孝惠子。’又于八年武、朝下皆注云:‘以非子诛。’又以义、朝、武及太入《外戚恩泽侯表》,且注云:‘皆吕氏子也。’又《五行志》云:‘惠帝崩,嗣子立,有怨言。太后废之,更立吕氏子弘为少帝。’则诸子非刘氏甚明。何氏(按:即何义门)《读书记》谓少帝非刘,乃大臣既诛诸吕,从而为之辞,误也。”

《史记。吕后本纪》前载甚详:“惠帝崩,太子即位。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四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成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成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四年,太后幽杀帝。五月,立常山王义为帝,更名弘,不称元年,以太后制天下也。以轵侯朝为常山王。五年八月,淮阳王薨,以弟壶关侯武为淮阳王。七年,立皇子平昌侯(表作昌平)太为吕王。更名梁曰吕、吕曰济川”。这段文字您一定要看仔细,线索很清楚了。所以王鸣盛指出:大臣们所诛杀的粱王就是先封吕王更名粱王又更名济川王的刘太,所诛杀的淮阳王就是前封壶关侯又改封淮阳王的刘武,所诛杀的常山王就是前封轵侯后又改封常山王的刘朝,所诛杀的少帝就是最初封襄成侯、又更封常山王、又立为帝的刘山,刘山后改名刘义,又改名刘弘。王鸣盛引张守节《史记正义》上的话,说这四个人明明白白地来路不正,是刘盈的美人们先与吕家男人媾合,怀孕后再入宫生子。所以这四个人实际上是吕氏的后代。

这是个很能挑起争议的说法。

果然,一翻俞正燮的《癸巳类稿》,观点就完全不同了。俞正燮与王鸣盛是同代人,他比王鸣盛小5岁。

《癸巳类稿》卷十一《汉少帝本孝惠子考》说:“其后宫子,史谓之他人子者,言非皇后子凡六人:曰弘,本名山,又名义,襄城侯,恒山王;曰彊,淮阳王;曰朝,轵侯,恒山王;曰不疑,恒山王;曰武,壶关侯,淮阳王;曰泰,平昌侯,吕王,济川王,梁王。与前少帝,则孝惠七子,其六子真伪,疑不能明耳。后宏立为帝,东牟侯与滕公载少帝出就舍,是夜诛少帝于邸。此又一少帝也。《吕后纪》云:吕太后崩,‘大臣阴谋,少帝及三弟为王者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文帝纪》云:丞相等言‘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周勃传》云:‘阴谋以为少帝等皆非惠帝子,吕太后以计诈名他人子,令孝惠子之。’《南粤传》云:文帝赐书曰:‘高后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此所谓‘阴谋’,大诬之。以绝吕氏后。孝惠七子,前少帝废死,不疑以少帝二年薨,彊以五年薨。吕后崩时,孝惠尚有四子,一少帝三王,皆以童幼被惨杀,为可伤也。《郦生传》言:郦寄绐吕禄军,‘天下称郦况卖友’。天下皆知吕氏及孝惠枉矣。”

只好又引了一段原文。

俞正燮认为,孝惠皇帝的七个儿子,都是真正的刘家后代,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张皇后生的。前少帝被吕后幽杀,后边这六个儿子争议很多,认为他们并非孝惠之子。但是那么多的史料中谈到这个问题都用了“阴谋”二字,之所以说惠帝六子来路不明,非孝惠子,不过是周勃等辈为赶尽杀绝诸吕及其亲眷而制造的一个借口。可怜这些人被诛杀时还是小孩子。

刘恒又下诏书谓:“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并宣布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妇子百户牛酒。合聚饮食五日,以示庆贺。按照当初的法律,三人以上无故聚饮,罚金四两。让全国人民可以在五天内聚众饮酒而不受任何惩罚,也算是另一种大赦了。

这时,天已大亮。太阳照在未央宫的金项上。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大汉新的一页历史被翻开了。

刘恒就是汉文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景之治”,也在这一天揭开了序幕。

三十七、吕后的“四大关系”

吕后的故事讲完了。

那么,这位被称作“亘古第一人”的女性政治家,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都不是。

人类告别母系氏族社会之后,政治,就一直是男人的游戏,女人只是看客。偶尔有一些不太愿意做壁上观的女子想试试身手,但终归还是“票友”而已。真正拥有绝对的政治话语权,而君临天下成为历史主角的,只有凤毛麟角的少数几位。吕后很幸运地成为她们中的“始作俑者”。

这样一个人物,要客观地评价她的历史作用和是是非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司马迁《史记》之后,对吕后的评价就一直是“恶评”多于“好评”,而少有持平之论。

为刘《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谈及对吕后的评价,简直就是“口诛笔伐”了:“高祖犹微,吕氏作妃。及正扶掖,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性挟猜疑。置鸩齐悼,残彘戚姬。孝惠崩殒,其哭不悲。诸吕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孽芟夷。祸盈斯验,苍狗为菑”(《史记。吕太后本纪。索引述赞》)。给吕后恶行开了一个清单,一句好话也没有。

明代思想家李贽,更是称吕后为“妒虐谋篡之后”(《藏书。亲臣传》)。一锤定音,给吕后定了性。

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则把吕后与武则天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吕后比武后好:

母后临朝,肆其妒害,世莫不以吕、武并称。然非平情之论也。武后改朔易朝,徧王诸武,杀唐子孙几尽,甚至自杀其子孙数人,以纵**,其恶为古今未有。吕后则当高帝临危时,问萧相国后孰可代者,是固以安国家为急也。孝惠既立,政由母氏,其所用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无一非高帝注意安刘之人,是恐孝惠之不能守业,非如武后以嫌忌而杀太子弘、太子贤也。后所生惟孝惠及鲁元公主,其他皆诸姬子,使孝惠而在,则方与孝惠治计长久。观于高祖欲废太子时,后迫留侯画策,至跪谢周昌之廷诤,则其母子间可知也。迨孝惠既崩,而所取后宫子立为帝者,又以怨懟而废,于是己之子孙无在者,则与其使诸姬子据权势以凌吕氏,不如先张吕氏以久其权,故孝惠时未尝王诸吕,王诸吕乃在孝惠崩后,此则后之私心短见。盖嫉妒者,妇人之常情也。然其所最妒亦衹戚夫人母子,以其先宠幸时几至于夺嫡。故高帝崩后即杀之。

此外诸姬子,如文帝封于代,则听真母薄太后随之。淮南王长无母,依吕后以成立,则始终无恙。齐悼惠王以孝惠庶兄失后意,后怒欲酖之,已而悼惠献城阳郡为鲁元汤沐邑,即复待之如初。其子朱虚侯章入侍宴,请以军法行酒,斩诸吕逃酒者一人。后亦未尝加罪也。赵王友之幽死,梁王恢之自杀,则皆以与妃吕氏不谐之故。然赵王友妃,吕产女;梁王妃,亦诸吕女;又少帝后及朱虚侯妻,皆吕禄女。吕氏有女,不以它适,而必以配诸刘,正见后之欲使刘、吕常相亲,以视武后之改周灭唐,相去万万也。即其以辟阳侯为左丞相,令监军中,亦以辟阳侯先尝随后在项羽军中,同患难,虽有所私,而至是时其年已老,正如人家老仆,可使令于阃阈间,非必尚与之昵。《史记。刘泽世家》,太后尚有所幸张子卿,(《汉书》作“张卿”)然如淳注谓奄人也,则亦非私亵之嬖,以视武后之宠薛怀义、张易之兄弟,恬不知耻者,更相去万万也。武后之祸,惟后魏之文明冯后及胡后约略似之。而世乃以吕、武并称,岂公论哉。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

赵翼认为,人们把吕后和武则天并称,是不公道的。吕后与武后,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她们二人有着太多的差别。首先,吕后没有篡夺之心,她是临朝称制而不像武则天那样让江山易帜,自己作皇帝。武则天处心积虑篡夺李唐天下,吕后殚精竭虑维持刘家社稷。第二点,武则天为达到一己私欲,不惜杀害自己的骨肉,吕后为了自己的儿子,可以给大臣下跪。第三点,她也不像武则天那么**。所以,赵翼才为吕、武并称鸣不平。虽然说了几句好话,但其评价标准仍然没有超越封建士大夫的眼光。

我们试着从她在“四大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入手,作一些探索。

首先是“夫妻关系”。

吕后与刘邦,是一对政治夫妻。即使是在刘邦还没有发迹变泰的“柴米油盐”夫妻时代,她与刘邦的夫妻关系,也早就超越了这个层面。

看起来,彼一时期的吕雉,下田劳作,吃苦耐劳,很有“嫁鸡随鸡”的死心塌地,但她时刻不忘用各种方式提醒刘邦他是个能成大器、伟器的人。不让丈夫在庸碌的低级官吏生活中沉沦。同时,她能善待刘邦的朋友,为刘邦培植羽翼积累人气指数。(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影帝盖世一剑独尊帝霸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临渊行逆天邪神洪荒之青蛇成道剑来武炼巅峰
相关推荐
汉平王快穿男主戏太多娇笙黑萌夫妻之世子太坑爹坑爹联萌刘邦小学我的岳父是刘邦少年道君化龙天尊仙道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