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那一班开国老臣,吕后则更多采取了“怀柔”政策,她心里很清楚,要巩固住自己的权位,平衡各派力量是第一要务。

而对刘邦任用的政治“少壮派”,她则采以了“打”和“拉”相结合的手段。对握有重权的,首先削减其权利。比如负责皇宫安全工作的王卫尉,也就是我们前边讲过的劝刘邦赦免萧何的那一位警备司令官,虽然他很有能力,在营救萧何出狱时也出过大力。但吕后还是把他的兵权削了,让营陵侯刘泽来取代他。这个刘泽是刘邦的一个堂兄弟,论起来把吕后叫阿嫂的,但他的妻子却是吕媭与樊哙的女儿。这样论起来又得把吕后称为姨妈,这辈份乱套了。重要的一点在于,有了这层关系,刘泽就不仅仅是皇族了,还应该算是外戚。所以吕后很信任他。

而其他的刘姓子弟,就没有刘泽这样的幸运了。

吕后的打击目标,很快转移到“诸刘”身上。

前边讲过,刘邦有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中,只有惠帝刘盈是吕后亲生,除去已经被缢杀的赵王刘如意,还有庶长子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健,再加上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刘邦侄子吴王刘濞,诸刘的力量不算不强大,将来这些人都会成为争天下的隐患。

恐怕诸侯王有变,吕后下令进一步加强首都长安的防务体系,并且在西北地区扩筑长城,防止匈奴入侵。

第二年十月,快过年了,楚王刘交、齐王刘肥等来到长安贺岁,朝见太后,吕后设宴招待。

刘盈因为刘肥是他的兄长,不让他叙君臣之礼,而按照家礼,让他坐在上首。吕后心里很不痛快。为什么呢?第一,她觉得当年刘邦对刘肥的分封过重,让她心里不舒服。刘盈虽是长子,但终因庶出,没被立为太子,刘邦觉得亏欠了这个大儿子不少。所以,在分封时就尽量多给他一些照顾。刘盈的封国齐国地盘是最大的,有七个郡,七十余座城池,民能齐言者皆属齐国,疆域是以方言区域划分的,会讲齐国方言的就是齐国人。这个待遇太优厚了。第二,她觉得刘肥这个人也是个“危险分子”。你看他连让都不让就坐下了,他是庶长子呀,比刘盈要大十来岁。如果将来有人鼓动他取皇帝之位以代之,他又会怎么样呢?

她借故离开宴席,暗中分咐一个贴身太监,去换了一壶有毒的酒,放在刘肥面前,让他敬酒。

刘盈看出这里似乎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他也斟了一杯酒,站起身,同刘肥一起向吕后敬酒。

吕后慌了,顾不上说什么,一把将刘盈手中的酒杯泼在地上。

经过了赵王如意事件,刘盈也学得机灵了,他连忙用眼色示意刘肥。刘肥有些会意,不敢再喝酒,假装不胜酒力,东倒西歪地辞谢而去。

回到行馆之后,刘肥就让人去打听刚才宴会上那一幕是怎么回事。当他得知吕后想用酒把他毒死之后,非常恐惶,就把陪同他来长安的幕僚们召集在一起商量办法。内史士(负责民政工作的高级官员)对他说:“太后只有皇帝和鲁元公主一双儿女,如今大王您享有七十余座城池,而公主的食邑只有几座城,如果大王能拿出一个郡的地盘来给公主做汤沐邑,太后一定很高兴,大王您呢,也只有这一条路可以消灾了”。

刘肥答应了。他能不答应吗?他知道如果吕后一翻脸,自己是无论如何也难完整地离开长安了。

在另有一个故事里,让刘肥献汤沐邑的主意,是一个刺客梁上柱为刘肥拨点的迷津。那个故事说,刘肥从酒宴上回到住地,失魂落魄,从此不敢离开行馆一步。吕后曾派了侄儿吕产的一位名叫梁上柱的家人去刺杀刘肥,有天半夜,刘肥听到外边有些动静,便开门察看,见一个人立在门外,口称:“小人梁上柱,有大事要和大王讲。”刘肥一见此人是个彪形大汉,一脸的凶神恶煞之相,心里明白了几分。他问:“深更半夜,你闯进来做什么?莫非是来刺杀我吗?”梁上柱说:“在下正是奉了太后之命,来取大王首级,只是小人知大王是仁德贤良之人,不忍动手。有几句话要和大王说。”刘肥出了一身冷汗,说:“那你就快说吧,不妨事。”梁上柱说:“时下大王已见疑于太后,处境十分危险了。既使能侥幸逃出京城,也难免会再遭暗算。”刘肥说:“壮士说得有理,可是我该怎么办呢?”梁上柱说:“大王您有封地七郡七十余城,为什么不献出一郡来给鲁元公主,你如果真这么做了,太后肯定会很兴,大王也就没有性命之虞了。在下自知难向太后复命,只有一死,惟望大王珍重!”说完就拔剑自刎了。刘肥依言,就献出一郡让鲁元公主做汤沐邑。

什么叫汤沐邑呢?周朝诸侯来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就叫汤沐邑。后来皇帝、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也叫汤沐邑,取赋税供汤沐之具的意思。所谓让出一个郡来给鲁元公主做汤沐邑,就是给她一个郡,让她到时候来游玩,洗洗温泉啦,看看乡野风光啦,散散心啦,这个汤沐邑,一定会是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

刘肥让给鲁元公主的是哪个郡呢?是最为富庶、土地面积也最大的城阳郡。它的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山东莒县、沂南和蒙阴县东部这一带。当时有五万六千六百多户,二十万五千余人口。刘肥不但让出了这块膏腴之地,又上表请奉公主为齐国王太后。这里辈分又乱套了。长公主鲁元,是把刘肥叫哥哥的,哥哥把妹妹尊为“太后”岂不滑天下之大稽。

这一来,吕后果然乐了:算你小子还懂得进退,且放你一马。刘肥离开首都时,吕后亲自为他饯行。

刘肥吃了这一番惊吓,非同小可,想想自己差一丁点就把一条命丢在长安,后怕得浑身出冷汗,从此再也不敢去长安了。

吕后这一着,收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对于刘邦的这几个儿子,她最大的心病就是赵王如意和齐王刘肥,赵王如意被缢杀后,只有刘肥这块心病让她耿耿于怀了。刘肥拥有广阔的国土和精税的军队,又有曹参、傅宽这些老臣辅政,而且他本来就是刘邦的长子,他如果觊觎刘盈的皇位,将会是一件最危险的事情。现在这个一号危险分子被吓破了胆,她这一块心病自然就去掉了一半。

刘肥回到齐国,四年后就死了,吕后的另一半心病就彻底去掉了。

二十五、女主强权下的“萧规曹随”

这段日子,最辛苦的人莫过于相国萧何了。

少主仁慈懦弱,为吕后弄权专制提供了更堂皇的理由和更广阔的空间。萧何知道,此时的吕后,已非彼时的娥姁。为了遏制她不断膨胀的权欲对刘氏政权的过分侵害,为了防止蠢蠢欲动的诸吕加快抢班夺权,同时,还要疏导大臣们对吕后一触即发的怨忿,萧何真是绞尽了脑汁,耗尽了心血。

萧何这人,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深谋远虑,且做事谨慎。他一生倾尽心智辅佐刘邦,开国治国都当推首功。史家认为他有三大功劳不可埋没:一是初入关中时,在乱兵之中及时抢救和保护了秦国文书档案。刘邦军团当初进入咸阳时,众将领纷纷抢先控制府库,争抢金帛财物,惟有萧何独具慧眼,他首先进入的是秦丞相和御史大夫府,把秦的档案文书、律令户口资料全都保存下来,这使他得以准确地掌握全国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开国之后,汉朝廷借鉴秦律,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也与萧何保存了秦代大量的法律文本有直接关系。二是萧何为刘邦推荐了军事天才韩信,这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因素。三是他在经营巴蜀和关中的过程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刘邦建立了牢固的后方根据地,保障了刘邦军团的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刘邦在多次受挫后都能迅速振作,全赖于此。

所以,萧何虽无攻城掠地的野战之功,但他对汉朝开国的重大作用,却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在封赏功臣时萧何以元功第一封赏最重,食邑最广,而且政治待遇也最高,刘邦特许他“剑屐上殿,入朝不趋。”这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叔孙通制订的“朝仪”规定,大臣上朝,必须要取下佩剑,脱下木屐,光着脚丫子,急急地踩着小碎步进入大殿,就像我们在戏台上看见的那样。惟独萧何可以佩着剑穿着靴子上朝,这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政治待遇了。虽然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都比较高,实际上他并不富有。英布造反时,他为了降低自己的声望强购民产,但所购也大都是偏辟劣地。他为刘邦营建了豪华的宫室,自己的相国府却窄小简陋,甚至连院墙也没有,与普通民宅无异。

萧何的恭谨俭约,源于他小心翼翼的自保意识。他自知如果没有这如履薄冰的谨慎,他几乎就不可能善终。

惠帝二年(公元前19年)七月初五,心力交瘁的萧何燃尽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光热,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萧何病重时,惠帝刘盈到相国府去探望,并问垂危中的萧何:“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职位?”

萧何不直接回答惠帝的问话,却绕了个弯子对刘盈说:“最了解臣子的莫过于陛下”。那意思是说:“我心目的人选陛下您应该是心知肚明呀”。

惠帝问:“那相国您觉得曹参这个人怎么样?”

萧何强撑身子坐起来,称赞道:“陛下择贤得人,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萧何与曹参,是早年间的好友,多年来一直互为刘邦的左右手。但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两个人之间出现了隔阂。萧何居功第一,封给他的食邑也最多,曹参就很不服气,认为萧何不过是个舞文之辈,不该受这么重的封赏。萧何也觉得曹参这人器量太窄,自恃功高,目中无人,有几分瞧他不起。所以后世史论家把萧何病重时推荐曹参,大加赞许,将其树为“外举不避仇”的典范。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前面说过,萧何说话做事处处谨慎小心,惠帝问他谁能接替相国之职,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探探惠帝的心思,必待惠帝说出人选之后,才合盘托出自己的观点。到了生命垂危之时,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仿佛与生俱来的谨慎。这是其一。

其二,曹参虽然是个武夫,以敢打恶仗、硬仗著称。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他创下了攻陷诸侯国二个、郡县一百二十余个的战绩,在多次攻城之战中,总是他第一个登上敌城。但是曹参又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而是一位有政治头脑和识见的人物。早在楚汉战争时,他就有了“出将入相”的经历——随大将军韩信平定齐国时,他就是右丞相了。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为齐相国。齐国在诸侯王国中为最大,政治地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除了关中之外最重要的地区,可见刘邦也将他倚为干城。曹参虽为宰相,但因刘肥年轻,实际上全由他操持国政。他拜胶西一位名叫盖公的老先生为师,向他学习黄老之术。

什么叫“黄老之术”呢?在秦汉之际,老庄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也有人托名黄帝为道家鼻祖,鼓吹“帝道”,从而出现了“黄帝学派”,并且“黄老”得以并称,成为当时最时尚的学派。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适应了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曹参在齐国施政,一直采取审慎弱势的黄老政治,一切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与民休养生息。在他的治下,齐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称赞他是管仲和晏婴之后的齐国又一贤相。这些,萧何理所当然是知道的。汉朝在多年兵劫的废墟上立国,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担起相国的重担。对曹参的执政能力,萧何是赞赏的。

其三,萧何与曹参,只是大汉定国后因分封问题失和,两个人并非“仇家”。他们之间较多的是互相欣赏而非互相敌视。目前女主权欲膨胀,外戚蠢蠢欲动,政治环境波谲云诡,特别需要曹参这样有资历、有能力,又有政治识见的人物来平衡各派政治力量。

基于以上三点,所以萧何认为惠帝让曹参接替相国之职是“择贤得人”。

曹参怎么样呢?他一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就立刻告诉舍人说:“快为我准备行装,我就要入京了。”

舍人一头雾水,问他进京做什么?他说:“入京做相国啊。”

果然没几天,惠帝的诏书到了,任命曹参为相国,让他即刻赶赴长安就任。而此时曹参已经有条不紊地妥善安排好了齐国的政务,并且及时地推举出了自己的接班人。临行之前,齐国新任的丞相向他问政事,曹参只谈了一句话:“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只把齐国的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希望你不要过多地干扰”。

继任者听了感到不可理解;刑狱和市场?难道治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吗?曹参怎么说?他说:“你不要认为这是区区小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监狱和市场,是善人与恶人并存的地方,你如果过多地干扰,让奸邪之人无容身之地,他们就要出来兴风作浪,扰乱社会秩序,国家就会有大的麻烦,所以我把这件事作为头等大事托付给你”。

“勿扰狱市”,是曹参推行“黄老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汉书·曹参传》作注的孟廉说:“夫狱市者,兼受善恶,若穷极奸人,奸人无所容窜,久且为乱。秦人极刑而天下衅,孝武竣法而狱繁。此其效也”。像监狱和市场那样的地方,好人坏人都有,要是把坏人赶上绝路,他们就会闹乱子。秦朝的苛政和极刑,实际上把天下弄得很不安宁,孝武严峻法令,全国的刑狱繁多为人诟病,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颜师古也注释说:“《老子》云:‘我无为,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参以道化为本,不欲扰其末也”。诚为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且说曹参到了长安走马上任,人们都瞪大了眼睛。想看看这位新相国怎么烧他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没想到曹参没有任何大动作,一切按照萧何既定的规章制度办,前后衔接,天衣无缝。“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之约束”。

在任用干部方面,他选择那些不善言辞,谨慎敦厚的“厚重长者”,来做他的属吏,委以要职,而对于那些喜欢舞文弄墨、花言巧语,或者苛刻周纳,沽名钓誉之辈,一旦发现,就把他们毫不客气地斥退,炒他们的鱿鱼。

他让自己的行政效率慢下来,每天每夜地饮酒,因此积压了很多公文都不去处理。

这一来,那些公卿大夫受不了啦,大家天天盼着新相国弄几招新鲜的,可他竟然如此“不作为”!于是大家就去劝他。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马上拿出美酒邀他们一起分享。有人忍不住想说话,曹参就拿酒杯把他的嘴堵住,直到把劝诫他的人都喝得大醉,东倒西歪离席而去。这样日子一长,大家也只能见怪不怪了。

上行下效,曹参这一带头,一些本来就喜欢喝酒的官吏这回放开了胆子,也学着新相国的样子,每天纵酒放歌,猜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曹参的随从们对这些人的作派非常厌恶,但不好意思和曹参说什么,就请他到后花园去游玩,因为相府的花园后面就是这班酒徒的官舍。他们想曹参看到这个情状,肯定要对自己和那些纵酒的人有所约束。

没想到曹参到了后花园,听到了那些官吏醉酒狂歌、大呼小叫的声音之后,立刻就被感染了,他立即叫人拿上美酒,和下属一起痛饮起来,喝得兴起,也大声喧嚷狂歌,和墙外边那些纵酒的醉鬼官吏彼此呼应。

正应了老百姓形容人际关系的一句俗话:“喝酒喝厚了,玩钱玩薄了”。大家成了酒肉朋友,天天喝得痛快淋漓,谁犯了过失,曹参都不追究,而且代为遮掩,所以整个相府一团和气。

曹参这么昏天黑地的呼酒买醉,把惠帝刘盈弄得心里发毛。他不明白曹相国到底是怎么了。他心里究竟结着什么疙瘩?他胸臆中有什么块垒要借酒来浇?他又有什么情绪需要如此地发泄?

刘盈百思不得其解,但有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人彘”事件以后,他自己就每天纵情于声色,那是为了逃避,为了弃绝,为了让自己在污淖中去寻找心灵的净地,可曹相国又是为了什么呢?或许他也有难以言说的隐痛?

刘盈越想越头疼,就把曹参的儿子曹窋找来,曹窋时任中大夫,深得刘盈器重。惠帝刘盈对曹窋说:“你回家时,找个机会问问你家老爷子,‘高皇帝刚刚辞世,当今皇帝年轻,您老人家作为相国,整天喝得醉猫儿似的,不向皇帝奏请政务,这样下去,如何能忧天下?’你不要说这是我对你讲的”。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一次回家休假时,就把这话对曹参讲了。曹参当下大怒,马上把曹窋打了二百板子,说:“赶快入宫侍候皇帝,国家的大事哪里要你插嘴来管。”

上朝的时候,惠帝就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责打曹窋,他对您说的那些话,全是我让他说的。”

曹参脱冠请罪说:“陛下您自己想一想,您与高皇帝比,谁更圣明英武呢?”惠帝说:“朕当然不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那么陛下觉得我和萧何相国比较,哪一个更贤能呢?”惠帝说:“说实在的,您恐怕比不上萧何”。

曹参说:“这就对头了!高皇帝与萧相国平定天下,国家大法已经完备,陛下尽可以垂拱而治之,我也只要恪守职责,遵行不变,这难道不是明智的选择吗?”

惠帝一拍脑袋说:“说得好。您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曹参做了三年相国就去世了,他用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维持了政局的稳定,使经历战乱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所以老百姓就编了歌谣称赞他:“萧何为法,觏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意思是:萧何制定法令,严明周全。曹参接任相国,谨慎遵循。无为而治,天下庶民安居乐业。民心所向,这是对曹参最权威的褒奖了。

“萧规曹随”留下了一段政治史上的佳话,但更留下了深长的思考:那就是曹参整天纵酒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一个醉猫儿宰相竟得到了老百姓如此赞誉。

汉初的政治制度,是“汉承秦制”。即在郡县制基础上实行的分封制。郡县制适应封建大国专制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封建的集权特性,而分封制也很适合于专制政治的统治,适宜封建的宗法特性。但郡县制使封建国家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权力分割,地方没有一点自主权和机动性。帝王的意志通过郡县制迅速贯彻到全国每一个地方,即使帝王犯错误,那么全国也会一起跟上他犯错误。这样过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直接导致了秦王朝的帝国贫血。在大一统的郡县制体制下,农民没有流动的自由,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遏制。

而萧何的政策,是让郡县制和分封制恰当地结合起来,即搞郡县制又搞分封制。换一句话说,是实行有汉初特色的郡国制。这样就让中央和地方之间取得了一种均衡,化解了一些矛盾。同时,由于它相对简约,也更适合当时**不安的国内形势。

但这套制度刚刚实施不久,萧何就撒手人寰。所以曹参心里很明白,他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让这套制度得以继续推行,而不能另搞一套。“治大国如烹小鲜”,曹参不敢轻易“下铲子”。

另一方面,吕后权倾朝野,连惠帝也不过是个傀儡。她对刘邦的这个功臣集团本来就充满了仇视和疑忌,韩信、英布、彭越的被诛杀,已经让她无须再遮掩自己的锋芒。曹参本来就是这个功臣集团的领军人物,吕后对他的防范、疑忌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新的政令,热热闹闹地烧他的新官“三把火”,可能他的下场会比韩信们更惨。但是,他既不能像张良那样服食炼气作逍遥仙,又不能像萧何那样天天戴着面具作戏,再说他们的这一套他做为一个武夫又学不来,而每日纵酒狂饮,倒是附合他的性格,也算是一种自保的方式吧。更重要的一点是,只要一切按萧何时代定下的方针办,吕后和其党羽就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变乱制度,她们篡权的阴谋就会受到一定的遏制。别看曹参是斗大字不认得一箩筐的大老粗,他的政治智慧,可实在不能小瞧。(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影帝盖世一剑独尊帝霸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临渊行逆天邪神洪荒之青蛇成道剑来武炼巅峰
相关推荐
汉平王快穿男主戏太多娇笙黑萌夫妻之世子太坑爹坑爹联萌刘邦小学我的岳父是刘邦少年道君化龙天尊仙道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