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二、人彘

刘邦安葬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汉高帝十二年五月二十日(公元前195年6月6日),太子刘盈登基,史称汉惠帝。那年,刘盈十七岁。

吕后被尊为皇太后。

她居住的长乐宫,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大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未央宫做皇帝的刘盈,有事情就要去长乐宫朝见皇太后,大臣们也要按时去长乐宫请示汇报,所以长乐宫竟有了“东朝”之称,而未央宫的“大朝”,只是徒具形式罢了。

汉朝廷的大权,全掌握于吕后一人之手。

吕后垂帘听政,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西汉的历朝太后,都喜欢玩这套政治把戏,如文帝窦太后、景帝王皇后,昭帝上官皇后、宣帝王皇后,元帝王皇后,全是以太后的身份在长乐宫搞“垂帘听政”,只有汉武帝刘彻是个例外,立太子便杀其生母,怕“母壮儿少”,母后干预朝政。女主专权,吕后开其先河。

吕后大权在手,她要干的头一桩大事就是清理掉她一直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而她的头号宿敌,当然非戚氏莫属了。

她很快下令囚禁戚姬。

于是,戚姬一头长长的青丝,被剪成光头,穿上罪犯赭色的囚衣。

吕后最恨的就是戚氏的那一头长长的青丝,那一头飘洒如云霓的长发,迷得刘邦魂不守舍,几乎害得她吕雉丢失了一切。

戚姬被关押在永巷内——永巷是长乐宫的一条长巷,这里原先是囚禁犯罪宫女的地方,吕后清理宫禁的时候,就把过去她看着不顺眼的嫔妃宫女全清理掉了,有一些就关在这里。

戚氏被关押的房子阴暗潮湿。她得意的时候,不免招了一些怨恨,所以关在这里的人谁都瞧她不起,还对她不断地冷嘲热讽。戚氏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关在这里的犯人都是要作苦役的,戚氏被指令每天舂一斗米,不足数就不给饭吃。

站在石臼前,双手抱起重重的舂杵,戚氏没多长时间就觉得头昏眼花。从小到大,她这一双手,只弹拨琴弦丝竹,哪里拿得动这重重的舂杵。

在痛不欲生的时候,戚氏最牵挂的,还是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她知道,吕后一定不会放过赵王的。

戚氏想儿子的时候,就唱起了自己编的一首歌子:

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

这首歌让吕后听到了,等于给吕后提了一个醒。可不是吗?还有一个赵王刘如意呢,怎么一时就把他给忘了。于是就派了使者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召赵王进京。

赵王的丞相周昌知道这是吕后的诡计,赵王一去很难复返,他就以赵王有病为由,不让他离开邯郸。使者一连跑了三趟,都是无功而返。最后一趟,周昌索性就把话挑明了,他说:“高皇帝指令臣辅佐赵王,因为赵王年幼,需要保护,听说太后痛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到京师,同他的母亲一起杀害。臣不敢奉诏。”吕后听了这话很生气,可周昌是她的恩人啊。没有周昌,如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早就不是刘盈了。尽管生气,她拿周昌没办法,当年刘邦要废太子,周昌也是这么一句“臣期期不敢奉诏”,刘邦也没辙。

吕后当然有主意,你周昌不是不敢奉诏,不让太子进京吗?那好,我也来个调虎离山,一道诏令下到赵国,让赵相周昌速回长安。我直接把你调到长安来,理由嘛,你当了这么长时间赵相,总得来汇报汇报工作吧。难道你也敢抗诏?

周昌没办法,只好先赴长安。还没容得他想出保护如意的办法,吕后派出的使者又一次来到赵国。

周昌一走,其他的臣属谁敢出面抗旨,只得让使者把如意带走了。

周昌一到长安,就找了刘盈,叮嘱他一定要保护好赵王如意。刘盈虽然性格懦弱,但他心地仁慈,如今当了皇帝,他是有能力保护赵王的。

刘盈因为没能让戚姬免于落到母后之手而心里不安,他怕如意再遭不测。听到赵王来京的消息,连忙亲赴壩上迎接,把如意带回自己住的未央宫,两人同居同食,几乎寸步不离,吕后没有机会下手,心中怏怏。

她只好暗中派人严密实施监控,寻找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两个多月后,刘盈早上去打猎,本来是要带如意同去的,可是因为如意年小贪睡,不肯早起,刘盈只好把他留在寝宫。

吕后安插的眼线立刻密报到长乐宫,这是个天赐良机,吕后很快安排武士,潜到刘盈寝宫,用一条布带勒死了赵王如意。

如意死了,吕后还不甚相信。力士用一只绿布袋装了如意尸首,用帷幕遮掩的小车载着拉到椒房殿,吕后这才重赏了力士。

刘盈狩猎回来,才知如意已死,大哭一场,懊悔不已。他暗中派人侦察,得知勒死如意的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府的奴仆,就派人把他抓来,瞒着吕后把他秘密腰斩了,吕后不知。

这是《西京杂记》中记载的事。但我们可以想一想,刘盈腰斩官奴,吕后怎么会不知道呢?官奴被秘密处死,实际上也等于替吕后灭了口,这是她期望中的事,她不知道,只是做做姿态而已。

关于如意的死,《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的是“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汉书·高五王·赵隐王如意》也记:“吕太后征王到长安,鸩杀之”。但我还是采用了野史《西京杂记》的说法,因为我觉得《西京杂记》的记载更附合实际。如意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怎么会让他喝毒酒死呢。

第二天早上,太监报告,宜阳晚上下了一场血雨,大街小巷血水流淌,状如屠城,老百姓人心惶惶。刘盈沉吟无语。

吕后下令,将淮阳王刘友徙赵王。

赵王一除,吕后该对戚氏下手了。

她不能让戚氏痛痛快快地死,她要折磨她,让她活着比死了还难受。非此,她不能够发泄积郁在心里的数年的怨气。

戚氏媚惑皇帝,不仅靠那头瀑布般的青丝,还有她的歌喉,她那双流波的眼睛。

她的头发被剃光了,可是她的歌依然唱得很好听,她的眼睛一样能发出迷人的光亮。

这是吕后决不允许的。

于是,一杯酒给她灌下去,戚氏就成了哑吧。

她喝下去的是哑酒。吕后能想象出戚氏发疯地揪着自己喉咙哭喊却发不出一点声音的样子。

于是,数支香烛燃尽,戚氏就成了聋子。

那香烛的黄烟象蛇一样钻进她的耳朵里,一个有声的世界从此也随着香烟飘逝远去。

吕后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应该让她听到赵王如意的死信再把她薰聋,那么,她生命最后听到的声音,竟是自己儿子的噩耗。除了这,她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了。

如今,戚氏只有一双眼睛了。但这双眼睛里不再有流波顾盼,而是燃烧的怒火。

于是,两只月牙形的钳子夹在戚氏双眼上,一声惨叫,她的两颗黑葡萄般的眼球便带着鲜淋淋的血滴到银盘里。

戚氏的两眼变成了两个黑幽幽的洞。她昏死过去。

盛着两颗眼球的银盘端到吕后面前时,眼球上还有水汪汪的光亮。它们在盘子里与吕后对视。这目光让吕后感到了一丝骤然的寒意。

很快,那光亮就暗淡下来。它们一点点变得灰黯、干瘪,如同两颗死鱼的眼珠。

吕后厌恶地转过身子去的时候,没有忘记传旨砍掉戚氏的双臂与双腿。

最后,没有四肢,又聋又哑又瞎的戚氏,被扔进厕所,吕后发明了一个名词,把她的宿敌叫做“人彘”。

彘,就是猪。当时厕所是与猪圈连在一起的,北方一些农村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叶还是保持着这种圈养形态,——戚氏被关进厕所,也就等于把她和猪关在一起。

几天后,吕后派人去请刘盈来看“人彘”。刘盈看见一个非人非猪的怪物被关在厕所里,就问太监这个人是谁。太监告诉他,这是戚夫人。

刘盈受到很大的惊吓,放声大哭,几次昏厥。回到宫里,一病不起,卧床一年有余不能视朝。

身体稍稍好一些,他就让人给吕后带话说:“如此残忍的行为,绝不是人能干出来的。我做为太后的儿子,实在没有颜面来治理天下。”

从此,刘盈每天饮酒作乐,沉缅在酒色中麻痹自己,再也不过问朝政了。

周昌自从如意被杀,就不再上朝。他为没有保护好赵王,有负先帝委托而深深自责。郁郁寡欢,不到两年就去世了。吕后因为周昌曾为废立之事力挺有功,赐谥他为悼侯,让周昌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封爵。

对“人彘”事件,后世评论多斥责吕后的歹毒,认为戚氏的悲惨命运是刘邦一手造成的。刘邦提三尺剑定天下,可谓一代雄才,但他最后却没有任何办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儿子。正如明末清初学者、诗人朱鹤龄(吴江人,字长孺,号愚庵)《戚氏》诗谓:“可怜三尺夷秦项,身后难存一妇人。”

同时,“人彘”事件也为后世布下了深重的阴影。

有一个发生在后来的故事,我们就不能仅仅当故事看了。

那个故事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某日,汉文帝带着皇后窦氏、宠妃慎夫人到上林苑去游玩。在宫禁的时候,慎夫人是经常可以与窦皇后同席而坐的,所以他们休息时,负责上林苑接待工作的干部“郎署长”放座位时就把窦皇后和慎夫人的座位并排摆下了。这时候中郎将袁盎在一边看见了,感到不对劲儿,就把慎夫人的座位给她撤了,不让她和窦皇后坐一块。

慎夫人生气了。平常她让文帝宠坏了,到哪里都与皇后平起平坐,到这儿受这待遇,她受不了。袁盎把座位给她摆在一边,她使性子不坐。汉文帝一看慎夫人不高兴,他也发怒了,你这袁盎太不像话,怎么能让慎夫人坐一边儿去呢?他一甩袖子,站起来走了。

袁盎追上去,对文帝说了一番话。他怎么说呢?“臣听说尊卑有序则上下和谐,现在陛下您既然已经立了皇后,慎夫人是妾,做妾的怎么能和主子坐在一起呢?”袁盎下面的话道出了本意:“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简直是一声警钟啊。皇上您认为让慎夫人和皇后平起并座是宠爱她,其实是害她啊!您忘了当年吕太后制造的“人彘”事件了吗?

这一句话把汉文帝提醒了。他不再发怒了,很高兴地接受了袁盎的批评,并且把这番话讲给慎夫人听。

慎夫人听了也很感激袁盎。她一高兴,就赐给了袁盎五十斤黄金。

袁盎的这句话,可比五十斤黄金贵重得多呢。

不幸的是,吕后的“人彘”既前无古人,也并非后无来者。唐代的女皇武则天就以她为楷模,把她的两个情敌砍去手脚,投进酒瓮里去,醉其骨肉。其手段与吕后可谓异曲同工,而且变本加利一举“人彘”了两个情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幸这种“照抄蓝本”不得人心,效法者寥寥,否则真是祸莫大焉。

二十三、后宫大清洗

对戚姬的报复,让吕后感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淋漓酣畅的快意。

后宫大规模的清洗,就在这种淋漓快意中拉开了帷幕。

凡是刘邦在世时特别得宠的妃子,或是与戚氏关系密切的女人,她一个也不放过,把她们统统幽闭起来,不让她们走出宫门半步。

没有被清洗的只有一个薄姬。

这位薄氏,前面讲过,她是刘邦平定魏王豹时所得到的众多女人中的一个。薄姬的父亲是吴地人,在秦时,与故魏王宗室的一个女人魏媪私通,生了这个女孩子。魏豹被立为魏王之后,魏媪把这个女孩子送进了后宫。

后来薄氏成为魏王豹的宠姬之一。

薄氏性格温和,不喜欢显山露水,虽然她很漂亮,却不依恃自己的美貌去邀宠,因此很有人缘。有一个叫许负的相面专家,给魏王豹的宠姬相面,相到薄氏时,许负就说这女孩子以后必生天子,魏豹就很高兴。为什么呢,当时项羽和刘邦在荥阳隔着一条鸿沟相持不下,天下未定,鹿死谁手尚不见分晓。魏豹本来是站在刘邦一边的,听了这个相面专家许负的话,就背叛了刘邦——既然薄氏将来必生天子,那么就没有必要为别人打天下了——因此采取中立政策,既不向汉,也不向楚。后来偷偷与项羽联合对付刘邦。韩信、曹参等击虏魏王豹,魏国改为郡,薄姬等一班魏王姬妾也被打入了织室。织室是什么地方?就是后宫里设立的纺织作坊。

汉王刘邦有一次到纺织作坊去视察,他为什么要去视察“织室”,我们看了下文就会明白他的用意。刘邦到了这个纺织作坊里,眼睛不停地在一群纺织女工身上扫描,终于他看见了相貌出众的薄氏,下诏把她纳入自己的后宫。当然这回刘邦视察“织室”收获多多,不仅仅发现了一个薄姬,还有管夫人、唐山夫人、赵子儿赵夫人等一批前魏王的姬妾,把她们统统纳入自己后宫。

薄氏被纳入后宫以后,并没有得到刘邦宠幸。因为刘邦得到的美人太多,就把她给忘掉了,一忘就忘了一年多。

薄姬在魏王宫里时,就与管夫人、赵子儿很要好,三个共同约定“先贵无相忘”——谁先高贵了都不要忘记一起的姐妹。管夫人和赵子儿是最早得到刘邦宠幸的,有一回刘邦在河南宫的成皋台与众姬寻欢作乐。那时长安的未央宫尚未建成,刘邦还在洛阳临时都城,据《史记》司马贞索隐,河南宫之成皋台,《汉书》作“成皋灵台”,又引《括地志》的说法:“洛州,汜水县,古称虢州,故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也”。——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个在成皋宫里说悄悄话,说起与薄氏的相约,刘邦听见了,问是怎么回事,俩人把前因向刘邦如实说了,刘邦心里有几分惨然,很可怜这个薄姬。当天就把薄姬召来身边。薄姬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有一条苍龙盘踞在我的肚子上”。刘邦说:“这是贵征,我今天就成全你。”薄姬果然怀了孕。她生下的儿子,就是被封为代王的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但从生下儿子以后,刘邦就把薄姬又冷落了起来。薄姬也并没因为生了“龙种”而居功自傲。她一直保持低调,犹其与吕后的关系也一直处得很好,两人都是被冷落的人,自然也有共同语言。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中记载:“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低调作人是薄氏一贯奉行的原则,既使在自己作了皇太后之后,她依然保持着这祌风格。她去世后并没有将自已以皇帝生母的身份挤进刘邦陵,而是恪守着姬妾的身份,埋葬在与刘邦、吕后合葬的长陵隔河相望的一隅。如果换了吕后,一定会让自己挤进长陵去的。

薄氏因祸得福,是仅有的一个。

此时,吕后才把她“天下之母”的权威发挥到淋漓尽致。

不但刘邦的宠姬们被幽闭、清洗,就连那些宫女,吕后也不放过她们。

这些宫女,大多数曾是罚没过来的罪犯或战俘家的女孩子,但也有一些因为家里贫困被送进宫里来当宫女的,总之都是一些社会身份很低贱的女孩。

对这些宫女,吕后怎么处置她们呢?她做了一个决定,把这些宫女赐给各位诸侯王,每个诸侯王可以分得五个宫女。

后来成为汉文帝皇后的窦猗房,当时也是这批宫女中的一个。

窦猗房是河北清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不但不漂亮,还有些让她难堪的隐痛,她的头是秃的。你想一个秃头的宫女,在后宫里能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总之窦猗房从进宫那天起就失去了一个女孩子的快乐。所以窦猗房在宫里的职责是侍候吕后,是吕后的贴身侍女,但这并未因此免于被清洗。吕后对她身边的宫女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次吕后遣送宫女,只有窦猗房很高兴,她只希望自己被遣送到赵国,这样就离她的家很近了。为此,她求过主管遣送的太监,让他为自己求情,能回赵国。

但最后她却被分配到代国,她伤心、绝望到了极点,一路哭着来到代国。没想到她竟然就让代王刘恒看中了。

后宫佳丽不在少数,而代王偏偏就看中了不太漂亮而且有点秃头的窦猗房,也可能是他“审美疲劳”吧,总之窦猗房这个相貌平平而且性子很倔的女孩子突然间就来了一个命运的三百六十度大转折。

不久,窦猗房为刘恒生了女儿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

代王王后本来生有四个儿子,但代王没有成为孝文皇帝之前,王后和她们的四个儿子就相继病死了。这样,孝文帝被立为皇帝后数月,公卿请立太子,窦猗房生的长子刘启年纪最长,被立为太子,窦猗房“母以子贵”,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到了第二年,她的小儿子刘武也被立为代王,很快又徙封梁地,成为梁王。

不过,那时吕后已不在人世,否则她肯定会感慨造物弄人。

二十四、快意恩仇

吕后就是这样的女人——她能让仇者痛,也能让亲者快。

她自知之所以有今天,有一个人是不能忘记的,这个人就是张良。

她要像报仇那样,快意淋漓地报达对她有恩的人。可是,此时的张良,已经服食炼气,辟谷绝食,完全抛弃了人间俗事。吕后亲自登门,劝他进食,开导他说:“人生一世间如同白驹过隙,何至于自苦到这个地步呢?”张良驳不开吕后的面子,只得勉强答应下来。

关于张良的遁世,史学家认为与他青年时代就诵习《太公兵法》有关。《太公兵法》是张良从圯上老人手上得到的一部兵书。正是这部千古奇书,让张良成为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杰之士。《太公兵法》实有其书,收录于《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传统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托名西周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所撰,实际上是战国时期齐国学者的作品。这是一部以军事为主,包括政治、哲学、品行修养内容的百科全书。它尤其倡导柔静之道,主张“柔而静”、“恭而敬”的修身处世方式。指出“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张良正是对其中强弱盈亏转化的辩证法有透辟的理解,才成为“上兴邦治国,下全功保身”的一个典范。同时,《太公兵法》最基本的一个观点是“取天下”必须以“利天下”为本,“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张良正是受了这些思想的影响。

建国之初分封功臣时,刘邦给张良的封赏不算不重,让他“自择齐三万户”。他的封邑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三万户也是元功中最高的封赏,比论功第一的萧何多出了三倍——萧何食邑八千户,外加两千户额外封赏,共一万户。按常理说,张良得到如此厚的封赏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在兴汉功臣中,他是第一谋士,没有他一次次出奇不意的谋划、决策、调度,就不会有今天的大汉天下。可是张良谢绝了这份封赏,他对刘邦说:“我起之于下邳,与陛下您在留这个地方相会。这是上天给了我这次机遇。所以臣愿封留地足矣,不敢当三万户”。留县那地方与齐地相比,算是个贫困地区,而且全县人口不超过一万户。张良要求把自己封在那个地方,是因为当年在留县他遇到了刘邦,这个地方有特别的纪念意义。他要求把这个纪念地做为自己的封邑,看重的是君臣的情义。所以刘邦也非常感动啊,就把那个地方封赏给他了,封他做留侯。

现在我们看秦岭留坝县张良庙,有幅联语,谓:“送秦一椎,辞汉万户,”概括了他一生功业行藏。“送秦一椎”,是他早年投身革命的开始。“辞汉万户”是他功成名就后的大境界。

张良的“功成身退”,也是他的自保之道。从楚汉决战胜利到高祖十二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七年时间,兴汉元功三大主帅韩信、彭越、英布先后被处死,而且是“夷三族”,与刘邦情同手足的卢绾、樊哙也被疑忌,被缉辅,一生小心谨慎的萧何也难逃牢狱之灾,惟独张良却历尽劫波,泰然无恙,这是因为他懂得退身之道。另外,他得以全身的另外一个秘诀就是自己永远站在灯影里。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赞美张良的智慧,说“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后世人说,刘邦得天下,靠得是他手下的那帮子兄弟中“神仙”、“老虎”、“狗”,各类角色,一应俱全。这“神仙”,指的就是张良。从“盖世英雄”到“逍遥神仙”,张良进入了一个纵浪大化的境界。

刘邦敬重张良,吕后也把张良视为恩公。

在看望张良之后不久,吕后又将张良的次子张辟疆任为侍中,这是个重要职位,可以随侍皇帝左右,掌管朝廷机要。张辟疆年纪虽小,但颇有其父风格,处事机敏果断,足智多谋,他的这一特点不久就展现了出来,这是后话。吕后任用张辟疆,一是因为张良的爵位本应是留给他的长子张不疑来继承的,二是为了报答张良之恩。(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影帝盖世一剑独尊帝霸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临渊行逆天邪神洪荒之青蛇成道剑来武炼巅峰
相关推荐
汉平王快穿男主戏太多娇笙黑萌夫妻之世子太坑爹坑爹联萌刘邦小学我的岳父是刘邦少年道君化龙天尊仙道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