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命之火取暖(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温柔目送

当人世间只剩下一个她的时候,也并不孤单。

在钱锺书离开后,杨绛决定,将他们所得的稿酬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读书是她和丈夫共同的志趣,她希望能用这种方式鼓励年轻人多多读书。

平日轻易不出门的杨绛,出现在“好读书”奖学金的捐赠仪式上,将七十二万元稿酬及已出版作品的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一位学者倾其所有,只为一个读书梦。

到了发言环节,主持人请她坐着说,她却坚持“我个子小,要站起来说”。她年事已高,却仍神采奕奕,站起来说道:“这次是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代表我自己、已经故去的钱锺书和女儿钱瑗……在一九九五年钱锺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大学设立一个奖学金,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这笔钱对于清贫的学者而言,已算得上是巨款,向来生活节俭的杨绛,对这笔款项的态度确实怕麻烦,她说:“收到几十万元稿费得跑银行,还要去税务局交税,麻烦,著作权拿在手里更是烦心事,有时难得认真起来还要跟人打官司,不如交给学校管理。”与其在上面耽误时间,不如全权交给学校,腾出来的时间,她好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工作。钱锺书让她好好活,断然不希望她将时间耗费在与金钱打交道上面。

这是他们一家三口共同的心愿,此时此刻,她不单单是杨绛,还是钱锺书,还是钱瑗,他们并没有走远,只是以不同于寻常的方式继续陪伴着她。纵观她这一生,“我”只是小部分时间,“我们”才是最主要的部分。

清华大学向杨绛颁发了书有“功存教育,义声长孚”的证书,以此肯定她对清华大学的卓越贡献,这位九旬老人值得拥有这份荣誉,这也是同属于丈夫、女儿的荣光。

钱财对杨绛而言,皆是身外之物,有或者没有,对她的生活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她过着朴实简单的生活,几样实用的家具,剩下的便是成堆的书籍,阅历和学识才是她的财富。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杨绛就是“隐市”的智者,在自己的桃花源中自娱自乐。

早在钱锺书与阿圆住院期间,有朋友建议杨绛将一家人的故事写下来,这个提议虽好,但那时的她实在分身乏术,有心写却无力写,只好作罢。虚弱的阿圆知道后,准备由她来写,名字就叫《我们仨》。她的脊椎癌已到晚期,病情十分严重,她只能仰卧在床上,拜托阿姨举着纸,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地慢慢写。化疗的缘故,她已经无法进食,浑身乏力,但她仍强忍着剧痛,回忆着与爸爸妈妈的美好时光。

杨绛来看她时,望着女儿饱受折磨的身体,艰难地进行着写作,便让她先养病,以后再写。阿圆的身体已到了极限,无奈之下只好停笔,几天后,她就去世了。

忍着丧女之痛,杨绛继续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接着又遭受了丧夫之痛。至亲的相继离开,无疑是一把利器,狠狠插进了她的心窝。

当时《我们仨》的大纲已经列好了,奈何阿圆没能坚持到最后,为了完成她的遗愿,杨绛决定继续写下去,由她执笔,记录下他们三个人的曾经。回忆正在慢慢流逝,已无法记得全部,但杨绛说“要写一个女儿来陪着自己”。

九十二岁时,杨绛写就了《我们仨》,依旧是朴素无华的文字,将一家三口几十年来的亲人情分娓娓道来。

在描绘他们的故事前,先是一个并不轻松的梦境,梦中的阿圆叫了声“娘”,然后就消失了。杨绛写道:“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这或许是她写过的最血腥的文字,这也就是一个母亲失去女儿的痛苦。

梦醒了,阿圆却也是真真切切地不在了。胸口没有出现窟窿,但这疼痛却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表面稍显平静罢了。

在《我们仨》中,关于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杨绛有这样一番描述:“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有人问她,在这个家里,谁是主导呢?大多人猜测是杨绛,因为钱锺书总需要她来照顾。但杨绛说:“不对,不对!我们家的三个人就像万花筒中的三面镜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就是这样相亲相爱的三个人,终究也要面对生老病死。经历过一场又一场的生死离别后,杨绛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有钱锺书和钱瑗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所以她说:“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她不畏惧死亡,相反,或许还带着某些期待,有丈夫和女儿的那个世界,必然会温暖如春。

杨绛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终其一生,爱着彼此,呵护着彼此,为彼此坚强着,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动荡,都摧不垮他们的精神家园。

出版社的编辑最初的设想是将《我们仨》制成图文形式,但当编辑读过每一个字后,决定推翻以前的构思,重新设计后,将照片放在最前面,随后紧跟着文字。

杨绛以温暖的笔触,叙述了他们三个人此生的情缘,对她个人而言,无疑是拥着回忆取暖,再与丈夫和女儿重新走过这一生;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在其身后,随着她的脚步,去领略他们看过的风景,走他们走过的路,感知他们三个人的浓浓情意。这是一场盛大的体验,随着他们悲而悲、喜而喜。生命有结束之时,文字也有完结之时,可触碰到心底的感动,却久久挥散不去。(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洪荒之青蛇成道影帝一剑独尊帝霸临渊行盖世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剑来武炼巅峰逆天邪神
相关推荐
执刑无限英雄联盟之最强法师虚拟网游之神级穿越大陆最强法师锦上娇永不褪色的特种兵都市嚣张狂兵永不褪色的骷髅旗末法灵修男人无法修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