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不开的离愁(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以假论真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假假真真,到底是说不清楚。

战争背景下,人人都备受压抑,戏剧受到人们的追捧。当时,黄佐临、柯灵、李健吾和陈麟瑞几个人组建起“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等剧团,只是好的剧团虽多,优秀的剧本却难寻。这个时候,杨绛与戏剧结缘,踏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

1942年冬的一天,陈麟瑞因为自己改编的剧作《晚宴》上演了,请钱锺书夫妇和李健吾吃烤羊肉。几个人围坐在一盆柴火旁,使用的筷子有两尺多长,大家一边吃肉,一边开怀畅饮。陈麟瑞无意间说起,这是来自蒙古人的正宗吃法,颇具民族特色。杨绛听后,便说起自己曾看过的故事,有《云彩霞》里的蒙古王子和《晚宴》里的蒙古王爷,她绘声绘色地讲着,在座的各位听得格外入神。

故事讲完后,陈麟瑞对杨绛说:“何不也来一个剧本?”对于他的提议,杨绛有些犹豫,她认为自己没有经验,而且很少看戏剧。几个好朋友纷纷鼓励她试一试,她便应了下来,开始倾心于《称心如意》的创作。作品完成后,她交给陈麟瑞,请他指导一下。陈麟瑞看完之后对她说:“你这个剧本,做独幕剧太长,做多幕剧呢又太短,内容不足,得改写。”杨绛充分相信他的专业性,便按照他的建议开始修改剧本。

最终完稿后,名字还未定,杨绛在亭子里走来走去,忽然间就想到了四个字,不如就叫《称心如意》吧。将修改好的剧本再次交给陈麟瑞看,终于得到了认可。陈麟瑞将剧本交给李健吾,让杨绛回去等消息。她满怀忐忑,不知自己的剧本到底是好是坏。几天后,李健吾打来电话,告诉她一个好消息,《称心如意》将立刻排演,黄佐临将亲自导演。杨绛感到十分开心和满足,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1943年春,经过紧张而又有序的排练后,《称心如意》将正式公演,这意味着杨绛的作品即将登上舞台与广大观众见面。公演前,李健吾让杨绛起一个笔名,好印在宣传片上。杨绛想到之前总有人把“季康”读成“绛”,索性就叫“杨绛”,从此,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她。

剧团在宣传方面做足了功夫,尤其是作者名“杨绛”十分醒目,季玉先生看到后,向杨绛要了两张票,带着侄女一起去看,看过后觉得特别好,还特意问了问杨绛,是否是她公公帮忙创作的。这个问题让杨绛感到好笑,这与她公公有什么关系呢?不明所以的人不只季玉先生一个,还有人向钱锺书道贺,以为《称心如意》是他的作品,这让真正的作者哭笑不得。

《称心如意》广受好评,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举成名,不但普通观众认可她的作品,而且还受到专业人士的赏识。复旦大学教授赵景琛在《文坛忆旧》一书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杨绛女士原名杨季康,她那第一个剧本《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李健吾也上台演老翁,林彬演小孤女,我曾去看过,觉得此剧刻画世故人情入微,非女性写不出,而又写得那样细腻周至,不禁大为称赞。”

《称心如意》这部作品,的确经得起人们的品评,每一句台词都极具感染力,每一个情节都富有新颖的幽默点,让观众置身其中,融入其中,直到结束后才意犹未尽地离开。对于文字的驾驭,杨绛轻车熟路,加上细腻的心思、敏锐的洞察力,造就了《称心如意》极强的可看性。

起初埋头于剧本创作时,杨绛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她没有稳定的收入,觉得写剧本或许能得到不菲的酬劳。不过,纵然《称心如意》赢得了极高的赞誉,但得到的收益却远低于她的期待,只能够下顿馆子,吃顿熏鸡熏肉的。不过这都是玩笑话,虽说收益不高,但杨绛的创作热情却愈发高涨,随后接连创作了《弄假成真》《游戏人间》和《风絮》。

《弄假成真》是一部喜剧,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界的经典,当时一经公演就收到很好的效果,各大报纸竞相刊登有关它的评论。当时,能够出演杨绛的戏已经成为演员们引以为傲的事,他们写了封联名信,以此表达对创作者的感谢。正是有了杨绛的作品,戏剧舞台上不再只是改编国外戏剧的天下,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的作品。

李健吾先生曾说:“假如中国有喜剧,真的风俗喜剧,从现代生活提炼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学里面,《弄假成真》将是第二道纪程碑。有人一定嫌我过甚其词,我们不妨过些年头来看,是否我的偏见具有正确的预感。第一道纪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弄假成真》的作者杨绛女士。”

杨荫杭得知女儿的作品搬上了舞台,便带着几个女儿一起去看,不到现场不知道,反响十分热烈,其中几个情节引发全场的爆笑。父亲从前不知道女儿还写剧本,便问道:“全是你编的?”杨绛肯定地回答道:“全是。”这让父亲感到无比自豪。

2007年,正值杨绛九十六岁高龄,《弄假成真》时隔几十年,再次呈现在话剧舞台上,她专门写了一篇名为《“杨绛”和“杨季康”——祝贺上海纪念话剧百年》的文章,由衷感叹道:“想不到戏剧界还没忘掉当年上海的杨绛。……我惊且喜,感激又惭愧,觉得无限荣幸,一瓣心香祝演出成功。”可见这部作品对于戏剧界的影响何其深远。

《风絮》是杨绛唯一的一部悲剧作品,这个名字出自钱锺书,“风絮”指的是飘在风中的一朵杨花。悲情之中,透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剧情虽悲,但隐含其中的寓意却是昂扬向上的。

深厚的文字功底是基础,细腻的情怀,敏锐的洞察力,才是杨绛剧作成功的武器。她有一双能够洞悉万事万物的眼睛,还有一颗通透清澈的心灵,她的作品之中从不缺乏温暖,但也不忘抨击和批判。

虚构的情节中,折射着我们的现实人生。虚虚实实的转换,引发人们的思索。(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洪荒之青蛇成道影帝一剑独尊帝霸临渊行盖世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剑来武炼巅峰逆天邪神
相关推荐
执刑无限英雄联盟之最强法师虚拟网游之神级穿越大陆最强法师锦上娇永不褪色的特种兵都市嚣张狂兵永不褪色的骷髅旗末法灵修男人无法修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