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邦这么多年养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凡事听张良的。张良一说,他就立即安排迁都的事,“即日车驾西都关中”,说走抬抬屁股就走。

咸阳让项羽那一把火,烧得满目焦土。汉王朝的中央机关,只好先驻在栎阳,派萧何去主持咸阳宫室的修建事宜。

栎阳位于临潼(现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东5里渭河北岸的武屯镇附近的古城屯、房村、武屯和玉堡屯之间,这里位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广阔,且“东通三晋,”“北却戎翟,”地据东西交通要冲。秦人曾经以雍城(今陕西凤翔城南豆腐村、河南屯至凤尾村一带)为国都,历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厉共公、躁公、怀公、至灵公,居住50余年(公元前44年----公元前415年),迁都泾阳,在泾阳经营50余年。后来由于对魏国作战的方便起见,秦献公时才东迁都城到栎阳。平定魏国后,又迁都咸阳。之所以向咸阳迁都,也是出于战争的需要,时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50年),秦对楚国的战争,已拉开序幕。从秦孝公十二年开始营建新都,到秦灭亡,咸阳城经过了140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其政治中心以渭北为主,寝庙和皇家苑囿如秦上林苑、宜春苑分列于渭河南岸东西两区,宫殿建筑群如咸阳宫、章台宫、兴乐宫、华阳宫等,则以渭河为中轴线,向南北伸展。秦始皇当年兼并天下时,每破一国,即在咸阳原上仿照其宫室规模建造宫殿,所以当年渭北宫殿群之宏伟、壮观是可以想象的。

刘邦将新都定名曰“长安”,这个名字也是始于秦时。是秦咸阳城所辖的一个乡的名字。卢绾在分封功臣时封的就是长安侯,《史记。卢绾列传》说:“长安,故咸阳也。”刘邦之所以将咸阳改称长安,一是因为咸阳本来就包括了长安这个地方,二是取长治久安之意。在迁都和更名这件事上,看出刘邦也有与吕后一样的担心。

迁都后的第一项工程,就是修复秦兴乐宫。

当年项羽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灭,秦朝宫阙灰飞烟灭,剩下一片焦土。侥幸保留下来的,只有渭河南岸的这座兴乐宫了。兴乐宫是秦时关中三百离宫之一,规模也不算小,四周总长二十多里,《三辅旧事》记:“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这座宫殿最晚在秦昭王时代(公元前06年---公元前51年)就已兴建,后来经过秦始皇再次营建。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0年),曾经在这里修建了高达四十丈的高台,因秦始皇射飞鸿于此,故名鸿台。

这座旧宫虽然得以保留,但一样遭到了项羽严重的破坏,刘邦于高祖五年(公元前0年)九月开始修葺兴乐宫,一年半之后才告完工。遂改兴乐宫为长乐宫,丞相以下官员从栎阳迁往长安。

就在刚刚办完了迁都后的安置工作时,燕王臧荼突然反了。这个突发事件仿佛是为吕后和刘邦的担忧作了一个注脚。

臧荼原来是燕王韩广手下的一员大将。项羽灭秦以后,分封诸侯,徒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定都在蓟——也就是现在河北满城一带。后来臧荼杀了韩广,兼并了他的地盘,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一起归降了刘邦。燕拥有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六郡大片的土地,位居刘邦势力范围的赵、齐之后,这迟早是帝国的心腹之患。

对臧荼的叛乱,《史记·高祖本纪》中只有短短三十九个字的描述:“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燕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卢绾为燕王,使丞相哙将兵攻代”。请注意,这段话中还有一个错误:当时樊哙还不是丞相。

这场平暴确实有兔起鹘落的迅疾。

刘邦得到臧荼叛乱的消息之后,为了表示统一的决心,御驾亲征,日夜兼程北上攻燕。燕王臧荼万万没有料到刘邦出兵如此神速,来不及调整部队,仓促应战。守城燕军兵力薄弱,根本抵挡不住中央军的强势,连连失败。汉军攻入蓟于,臧荼带着儿子臧衍狼狈而逃。刘邦乘胜追击,活捉臧荼,将其斩首示众。臧衍微服逃脱,投奔了匈奴。这场叛乱迅速平息,刘邦立即封他的“发小”卢绾为燕王,驻守燕地,然后班师回朝。

但紧接着又在颖川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闹事的头领是项羽的旧部将利几。项羽自刎后,利几投降了刘邦,封在颖川。利几和臧荼有过交往。刘邦平息了臧荼叛乱,回师洛阳,召见利几。利几怕遭臧荼一样的不测,就先发治人,起兵抗汉。刘邦亲征颖川,又一次迅速地平息了叛乱,利几被诛。

接连发生的两起叛乱,给刘邦和吕后敲了警钟。这些心存怨望的项楚余党和裂土分封的异姓诸侯王,与汉朝的关系竟然如此脆弱,以至于一有风吹草动,就要闹出大事。刚一立国,就危机四伏。臧荼和利几,不过是“竖子之辈”,起不了大风浪。万一那些手握重兵、盘据要津的“大鳄”们闹起事来,收拾他们就不那么顺手了。

吕后知道她目前要做的大事,就是要帮助刘邦平衡、遏制异姓诸侯王,安定天下。同时,要树立皇帝的新权威。她对刘邦说:为人君要有人君的尊严,为人臣要有人臣的礼节,像你们这么嘻嘻哈哈,君不君臣不臣的,成个什么体统?

刘邦觉得有理。恰恰这时,那位不久前投奔他的博士叔孙通来建言,要求制定朝会礼仪,使君臣之间有规可循。刘邦很高兴地接待了他。

刘邦这人平素最看不起的就是儒生,见了儒生就要用最恶毒的语言去咒骂,还拿儒冠来做溺器——这对儒生是最大的轻蔑和污辱,把人家头上的帽子摘下来,撒一泡尿在里面。

最著名的是儒生郦食其见刘邦的故事。郦食其是陈留高阳(现在的河南杞县西南)人,虽然家贫落魄,无衣食产业,却志向远大。他瞧不起路过高阳的数以十计的反秦将领,因为他觉得那些人都缺乏“听大度之言”的气魄。而对傲慢无礼但有雄才大略的刘邦情有独钟。当年刘邦带兵在陈留经过,郦食其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来拜见他,刘邦正跷着腿让两个女孩子做足疗。他瞥了一眼办事员递进来的名剌,问:“来的是个什么人啊?”

办事员说:“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形状有些古里古气,看起来满腹经纶的样子。”

刘邦抠着脚丫子,往地下吐了一口唾沫:“你去告诉那个什么狗屁儒生,我正忙于军国大事,没有闲功夫听那些儒生扯闲篇!”

郦食其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了,一听这话勃然大怒。瞪着眼睛,气呼呼地说:“你告诉他,我不是什么儒生,老子是高阳酒徒!”

刘邦吃硬不吃软,郦食其这话还挺管用,遂传令让郦食其进见。郦食其入见,刘邦仍然在倨床箕坐,让女孩子洗脚,这个动作十分不雅,就是把腿叉开着,像一只簸箕那样,这是刘邦的习惯动作,后来他从匈奴平叛回来的路上驻跸赵国,也是用这个动作接见赵王张敖,引起了赵国老臣贯高等的愤怒。郦食其看不惯刘邦这傲慢的样子,他进来了,只弯腰一揖,却不跪拜,单刀直入问刘邦:“足下欲助秦攻诸乎?且欲率诸候破秦也?”您是想帮着秦军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军?

刘邦破口大骂:“竖儒!天下受秦之害这么久,我怎么能帮着秦军攻诸侯呢?”郦食其说:“如果您真的是聚义师而诛无道,就不应该用这种态度对待老年人。”

刘邦听了这话,连忙停止足疗,挥挥手,两个女孩子退下,他整理好衣服,向郦食其道歉,请他上座。

郦食其因言六国纵横,刘邦听得很高兴,就赐郦生酒食。

郦食其说:“足下纠集乌合之众,网罗散兵游勇,您拉竿子的这支队伍统共不过万把来人,用这支队伍和强秦对抗,等于是用肉投饿虎。那怎么办呢?你应该先取陈留。这个地方是天下交通枢纽,四通八达,而且很富庶,有天下粮仓之称。我跟陈留的县令是老朋友,如果您信得过,我可以做您的使者,去说降陈留令。”

刘邦按照郦食其所授之计,果然不战而取陈留。郦食其被封为广野君。

叔孙通从秦二世的朝廷里逃跑之后,就跑回了老家鲁国。不久,鲁为项梁所占领,他就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改从楚怀王,怀王被项羽徙湖南时,他见跟随义帝没什么出路,就直接跟随项羽麾下。刘邦攻入彭城后,改换门庭又做了汉王博士。他知道刘邦看不起儒生,不敢穿儒服,当然更不敢戴儒冠,怕让刘邦当了尿盆儿。他天天穿着一身楚制短衣,刘邦以其能变通,不像其他儒生一样装模做样,就特别喜欢他。这叔孙通有百十个弟子,追随他一起投了汉王,带着这么一支儒生队伍,叔孙通可以算个名副其实的“博导”了。可他专向刘邦推荐那些盗贼、壮士,而从不举荐自己的弟子。弟子们有意见,叔孙通说:“不是我不想着你们,现在机会不对。汉王正冒着生命危险打天下,你们能派上用场吗?大家耐下性子等机会,到时候我自然会举荐你们的。”

要搁在平时,叔孙通这顿臭骂是少不了的。这个时候他去建言制定朝仪,等于在刘邦瞌睡时抱去了一个大枕头,不但没挨骂,还让刘邦很开心。刘邦只是提出,朝仪如果太复杂,他本人也很难做到,要求一定要简便可行。

于是叔孙通就去了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在那里找了三十个宿儒。在他征召儒生时,有两位就表示坚决不应召,还把叔孙通奚落了一顿,对他说:“你效忠的主子大概有十几个了吧?我们知道你是凭着两片子嘴说好话才谋到自己的地位。现在天下刚定,死者还没埋葬,受伤的人还没康复,还搞什么礼乐?礼乐可不是说搞就搞起来的,那要积下百年的功德才能具备。你的作为不符合古法,我们是不会与你合作的。你快走吧,别糟蹋了我。”叔孙通笑笑,说:“你们真是鄙陋腐儒,一点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代了!”

叔孙通带着从鲁国征召的三十个宿儒,回到长安,与自己那一百多弟子一起关起门来做了一个多月的项目,终于研究制订出了一套朝会礼仪。他们用绵绳和稻草排列君臣位次,在郊外演习朝觐的仪式。刘邦也让君臣们跟着去练习。

在此之前,刘邦已经完成了对功臣以功行封的程序,重点封赏了一大批功臣。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之也得到分封。吕泽封周吕侯,吕释之封建成侯。

高帝七年十月初一,是大年头一天——这里必须说明,西汉时期的历法,是以十月为岁首的。不像我们现在正月初一才是大年头一天。为什么以十月为岁首呢?中国的三王时期,就对岁首有过不同的规定,夏时以正月为岁首,殷时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时以十一月为岁首。

叔孙通草创礼仪制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秉承战国末期以来“五德终始”的说法,确定一年的岁首。

什么叫“五德终始”呢?这个说法是齐人邹衍创造的。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主运》,说做天子的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于是上天显示其符应,他就稳稳当当地坐定了龙椅。如果他的德衰了,另外的人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而且这一德足以胜过那一德的,就取而代之。这样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就是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邹衍发明的这一套“五德终始说”,很得当时的推崇。有很多追随者。他们认为黄帝得“土德”,天就显示了黄龙地螾,螾是什么东西?就是大蚯蚓。所以他就成了帝王。所以他的颜色尚黄,他的制度尚土。后来呢,土德就衰败了,木战胜了他,在五行中木克土。所以禹据木德而兴。他建立了木德的制度,改用青色的衣服。再以后汤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也都有他们表德的符应和制度服色。邹衍和他的追随者们排好了这个顺序,定出了五德的法典。到了秦始皇得了天下,按照这个顺序,他是应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但却一直不见上天的什么符应。因此有人对他说,其实这个符应在五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从前秦文公去打猎,捕获过一条黑龙,那就是符应了。秦始皇很高兴,就以邹衍们制定的法典搞了一套水德的制度。这套制度规定以十月为岁首,衣服和旗子都用黑色,称黄河为“德水”。所以这次叔孙通制定朝仪,当然也要按这一套行事。

战国末期以来随着“五德终始”之说的流行,与五行相对应的五帝诸神,也成为帝王祭礼的上帝神。五德是什么?就是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按照阴阳五行说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赤;北方是水,属阴,神是玄冥,颜色黑;西方属金,神是少皞(或作少昊),颜色为白;东方为木,神是太昊,颜色为青;中央属土,神为黄帝,颜色为黄。其与五行相对应鸟兽是: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西方为白虎,东方为青龙。与五行相对应的还有五帝,即黄、青、白、赤、黑。秦始皇只祠“黄、青、白、赤”四个上帝,惟独没有建黑帝祠。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以“黑帝”自命,崇奉的是“水德”。

刘邦听叔孙通讲了这些之后,很高兴,他说:“北畴待我而起”——既然秦代没有黑帝祠,那么就是天意留给我的了。(刘邦所补建的黑帝祠,名曰“北畴”)十月是建亥之月,亥为水,所以就以十月为岁首。十月就是一年中的正月。按照五德顺序,汉代秦而兴,应该是尚土德,叔孙通们大概觉得秦国祚太短,完全可以对他们所立的水德忽略不计。用水德还有直接与周朝衔接的深意在里边,所以就这么定下来了。直到汉武帝时才改尚土德,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这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

确立岁首,才能制定诸侯王朝觐天子的礼仪,根据当时制定的礼法,诸侯王朝见天子,“凡当四见耳”(《史记·梁孝王世家》)。每年冬十月,要行“朝岁”之礼,亲自到京“贺正月”,称为“春朝”。“四见”的仪式大体是这样的:诸侯王刚到京师时,先在禁中朝见天子,即所谓“小见”,因为不是朝会,又称为“燕见”。到正月初一的早晨,诸侯王要参加“贺正月”的朝会,并进献贺礼,这就很隆重了,称为“法见”。后三日,天子设酒宴,招待诸侯王,并赐金帛财物。后二日,诸侯王“复入小见”,再次到禁中去朝见天子,然后离开京师,回自己的封国。我们以后会讲到齐王刘肥来京师“贺正月”,差点被吕后用药酒毒死的事,他的“春朝”,就完全是按照这个程序。

既然确定了“水德”,那么“服色”也就相应确定了,所以西汉的服色不改秦俗,依然用黑色,不但百官公卿上朝要穿“皂衣”,连皇帝也不例外。从官服上看不出品级的区别,只有从百官所佩的绶带上,能看出官位的高低。绶带是什么?绶,也称为“组”,是区别官员品级的帯子。所以现在管干部的部门就叫“组织部”。它本来是先秦时期官员们身上佩带各种玉饰时系玉饰的彩色丝带,秦汉以后,佩玉不再成为普遍的习尚,绶带就有了一个新的作用,那就是用来系官印。严格地说是系盛官印的锦布袋。那时官印不像后来的那么大,从传世实物看不过三厘米左右见方,是押印简牍外边的封泥用的,小小的一方官印,带起来也方便。绶带怎么能区别官员品级呢?因为不同级别的官员,绶带的颜色、尺寸是不一样的。汉代天子为黄赤绶,长二丈九尺九寸,诸侯王赤绶,长二丈一尺;公、侯、将军紫绶,长一丈七尺,二千石以上青绶,长一丈七尺;六百石以上黑绶,长一丈六尺;二百石以上黄绶,长一丈五尺;百石青绀绶,长一丈二尺。有一些官是没有印绶的,比如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官等。虽然一上朝,一片黑色朝服,不分彼此,可一看绶带,就会一目了然。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与臣僚虽然有了君臣的名份,但还没有严格的君臣礼仪,那些大臣,多数是长期追随他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并不把刘邦这个皇帝看得那么神圣,平常也跟他没大没小惯了。论功行赏的时候,这些人就在殿上饮酒争功,喝醉了就大喊大叫,甚至拔剑砍柱子,让刘邦很头痛。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给他出主意,把那伙没大没小的臣子、将领杀上几个,没准刘邦也会采纳,但如果真的那样后果就十分严重了。这种低级错误造成的恶果曾在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那里得到了验证。陈胜称王后,原来和他一起给人做佣工的伙计们,还记得大家相约过“苟富贵,毋相忘”的话,就来看望他。这些人看到陈胜宫殿的气派,一个劲地叫“爽”,在宫里大大咧咧地进进出出,全无规矩。这还不算,他们还大谈陈胜当长工时的“糗事”,让陈胜丢尽了面子。所以有人就建议,把这些影响领袖形象的人杀了,以惩效尤。陈胜就下令把那些人统统砍了脑袋,这一下,来投奔他的人全逃走了,而且再没有人去投奔他。

幸亏叔孙通及时地帮刘邦解决了一个让他难堪的问题。

有了一套礼仪来管束这些人,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十月初一,这套礼仪开始正式启动。黎明时分,文武百官和各路诸侯已聚集在长乐宫大殿外,由宫里的传达官(谒者)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序引入殿门,传达官传呼一声“趋”,大家分东西两列排好,东边是功臣、列侯、诸将军,西列是以丞相为首的文官。庭中数百名郎中和中郎全副武装,执戟在手,从殿门到主殿,分队排列,旗帜鲜明,气氛肃穆。

接着才是皇帝的辇车出房,自内而外,百官持职、传警。待皇帝升殿入座之后,再由礼官引导诸侯群臣以下至六百石级别的官员,依次序逐一奉贺。

这肃穆庄严的礼仪,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了震恐和敬畏。

朝礼已毕,接下来是宴会。按照新的朝仪规定,再也不准像以前那样昂首直入,大呼小叫,跟皇帝不分上下。入座之后,要拜伏抑首,不得以目光与皇帝平视。然后按照尊卑次序,依次向皇帝敬酒。而且规定,每人饮酒不得超过九杯。如有不合礼法者,会当场被监席之官喝令退出。

刘邦那班臣下,平常散漫粗野已成习性,这一下可受到了很大的约束。尤其是樊哙那样的酒徙,豪饮起来动辄斗巵,这九杯只够他们沾沾嘴唇的。这些人都意识到,他们跟老大那种随随便便的关系,从今天起已经不复存在了。

刘邦呢,这一回他找到感觉了。当年当上了泗水亭长,自己弄了顶竹皮冠天天顶在头上,就是为了寻找与众不同的感觉。他在咸阳出差时看到秦始皇出行的仪仗,叹喟:“大丈夫当如此也!”也是渴望能找到一种感觉。今天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这人一向口无遮拦,心里有啥嘴上就说啥,当下就对吕后说:“到了今天我才知道,这当皇帝的滋味真是好得很呀!”

他一高兴,就赏了叔孙通黄金五百斤!而且封了他一个太常——也就是国家典礼总署署长——的官。叔孙通趁机为他的弟子们请命,说制定朝仪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刘邦就将所有的儒生都封为郎官。叔孙通把所得的五百斤黄金统统分散给诸位儒生,又告诉他们皇帝赐官的消息,儒生们欢呼雀跃,认为叔孙通是识当世时务的圣人。

吕后却没有刘邦那么兴奋。

她的忧患在与日俱增。

首先,刘邦对那个戚氏的宠爱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所顾忌的地步,就连与群臣议事,都要把戚氏抱在怀里。有一天大臣周昌来请示工作,刘邦抱着戚氏跟他谈话。周昌这人性格耿介,看不惯刘邦这作派,气得扭头就走。不谈了。刘邦追出来,把周昌按在地上,骑在他身上问:“你说,我这个皇帝怎么样?”周昌说:“也就是跟桀、纣一样的皇帝罢了!”刘邦听了大笑。

戚氏能歌善舞,刘邦回到后宫,就跟戚氏击筑对歌。别看刘邦没念过几天书,但戚氏的艺术天份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居然也能自创出不错的歌词。

刘邦几乎天天与戚氏形影不离,把后宫所有的女人都冷落了。

当然,受冷落最多的是吕后。

她日益感觉到了一种角色的尴尬。从名份上说,作为皇后,她是应该凌驾于刘邦所有的姬妾之上的。皇帝的姬妾,地位彼此是有很明确的分别的,这由她的名号所决定。秦朝皇帝的姬妾共分为七等,西汉共有十四等,是秦朝的一倍。这其中,每一等级是和某一个朝廷官员的级别相对应的。比如,姬妾中第一等“昭仪”,她的地位等级就相当于丞相,爵位相当于侯王,享受副国级待遇。而第十四等则“皆视百石”,差不多等于一个亭长。

刘邦当时有多少姬妾呢?除戚姬之外,还有薄姬、管夫人、赵子儿,这三个都是从魏王豹那里得来的,刘肥的生母曹氏,当也在其中,另外还有赵国人石氏。石氏名不详,她是因为她的弟弟石奋(万石君)而入宫的。《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石氏的弟弟名石奋,其父是赵国人,赵国亡后迁居温城,刘邦与项羽作战,经过河内,石奋年纪刚刚十五岁,被指派伏侍刘邦。刘邦见他年少而恭敬知礼,就和他聊了一会天,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石奋回答:有老娘,还有一个姐姐,家贫一无所有,姐姐会弹琴。这句话把刘邦打动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妙龄女孩子,又喜欢弹琴,一定很漂亮又很高雅。刘邦心一动,就和石奋说:你姐姐愿意嫁给我吗?石奋说:我想她会愿意的。于是刘邦就把石奋的姐姐纳为“美人”。这一回连石奋也跟着沾了光,刘邦任用他为中涓,也就是给他本人当机要秘书,并且把他的家迁到长安城的戚里来住。戚里这个地方是皇帝姻亲的聚居地,所以叫戚里。石奋到汉文帝时,官位升到了太中大夫,汉景帝时,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父子五人享禄共计万石,因称奋为“万石君”。至于石奋这个姐姐做了刘邦的“美人”后命运如何?生了几个子女?史书皆无记载。

别看吕后是母仪天下的第一女主,可刘邦自从进了长乐宫,就很少到她的椒房殿去。

椒房殿,因以椒和泥涂抹墙壁而得名。椒是芬芳植物,其香气绵长可人。另外,椒多籽,也取其多子多福之意。所以从西汉起,人们就把皇后的寝宫称为“椒房殿”了。

吕后一想起自己寝食不安、殚精竭虑地帮刘邦打理大汉江山时,而那个戚氏女人却依靠媚术采伐着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皇帝的精力,心里就愤愤不平。

十二、这样的人一天不除,就是眼里的钉子

最让吕后感到忧心的,除了戚氏,就是那几个功高震主的异姓诸侯王了。他们封地疆域广阔,跨有诸郡,且都手握重兵,对刘邦的天子地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影帝盖世一剑独尊帝霸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临渊行逆天邪神洪荒之青蛇成道剑来武炼巅峰
相关推荐
汉平王快穿男主戏太多娇笙黑萌夫妻之世子太坑爹坑爹联萌刘邦小学我的岳父是刘邦少年道君化龙天尊仙道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