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位异姓诸侯王中,为首的要数韩信。

韩信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刘邦能做皇帝,大汉的多半壁江山都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功高无二,略无世出”,就是说他建立的功劳是独一无二的,这世界上没有谁能比得过他。而且,韩信之后再也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

韩信是淮阴(今属江苏)人,年轻时仗剑从军,投在项梁、项羽的麾下,一直得不到重用。刘邦封为汉王,从关中入蜀时,韩信来投奔依附刘邦。那个时候,韩信在刘邦队伍里只是个连敖。什么叫“连敖”呢,就是负责接待和外联工作的小办事员。在他当连敖的时候,不知犯了一个什么错,反正这个错不小,要斩首正法,跟他一块犯事儿的已经斩了十三个人了。轮到韩信,韩信仰天长叹:“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夏侯婴当时是监斩官,听韩信说出这话,再看韩信,觉得这个人不同寻常,于是把他放了。跟他谈了一次话,更觉得这是一个奇人,不得了。就把他推荐给刘邦。但那时刘邦并未重视他,只让他当了治粟都尉,也就是管钱粮的司务长,官职虽不大,但已经算是个很重要的职位了。可是韩信的兴趣完全在调兵遣将、攻城略地方面,并不看重这个职事。从打认识了萧何,韩信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韩信是怎样被萧何看中的呢?有一天,萧何从库房区经过,看见那些管库房的兵士,正在一位年轻军官的指挥下演习战阵。阵法井然,变幻神奇,战士们个个虎虎生威,萧何看呆了,就和那个年轻的军官谈了起来。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军官对兵法十分熟稔,韬略不凡,萧何被深深打动了,他也记住了韩信这个名字。

萧何多次向刘邦讲韩信可委重用,刘邦也想亲自考察一下,有一天就把韩信召来,问他军中有多少粮草。韩信想也不想,一口气把东西南北各库的粮食草料数字报了出来。刘邦让人查核,果然一点不差。

但是韩信仍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当队伍向巴蜀纵深挺进时,因为道路险阻,九死一生,不少将士纷纷在半路开小差,就连刘邦的大舅子吕释之也跑回了老家。韩信也就加入了逃亡者的行列,萧何闻讯,追了好几天才在半路上截住了韩信,把他带了回来。这个典实,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向刘邦提出,要重视韩信这个人才,他用了“国士无双”四个字来评价韩信,意思是独一无二的国家栋梁。为什么给了他这么高的评价呢,按萧何的话说,韩信是帮助汉王您打天下的,您如果想要得到天下,就需要韩信这样的人才。刘邦听萧何这么一说,也想起了自己对韩信的考核,很高兴地答应了萧何的请求,表示要重用韩信,任用他为将军。

萧何说:不行,你用他为将,他说不定还是要跑的。

刘邦说:那我怎么用他才好?

萧何说:让他做大将军。

刘邦思忖了一下,说:好吧,就让他做大将军。

萧何说:大王待人一向侮慢少礼,拜大将是件严肃的事,不能像支使一个小孩子那样召之即来。更不能随便下个任命书就算了事。应该挑一个好日子,设一个坛场,举行一个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才好。

刘邦说:好,就按你说的办。

大将军就是汉军的最高统帅,是三军总司令。这个称号虽然战国时期就有,但并不是一个实职,成为实职是从韩信开始的。韩信之后霍光、王凤,以及东汉的窦武、梁冀等都是以“大将军”独揽大权的。大将军之下是各种名称的“列将军”,如车骑将军、楼船将军、卫将军等,这些称号在汉代有四十多个,所以称作“杂号将军”。

为了表示郑重,刘邦按照萧何的建议,筑了一个高坛,杀猪宰羊,摆祭竖旗,正式拜将。当拜将仪式举行之前,“诸侯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那些在疆场上拼杀多年,建立了赫赫功勋的战将们一见汉王要登坛拜将,都十分高兴,全都以为这一回大将军的符印该落到自己手上了,没想到拜了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韩信,所以都大大吃了一惊。

拜将以后,刘邦与韩信有过一次促膝谈心,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汉中对”。在这次谈话中,韩信问刘邦:“大王争夺天下的主要敌人,不就是项王吗?”

刘邦点头:“没错。”

韩信又问:“大王您觉得在悍勇、仁爱方面,比项王一如何?”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让刘邦感到了难堪。但刘邦终归是个诚实的人,沉默了一会,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在这一点上不如项王。”

韩信为刘邦的诚恳所打动,他倒身向刘邦下拜,之后,讲出了一番披沥肝胆之言。

韩信说:“我也认为大王在这一方面不如项王,但是,我曾事奉过项王,对项王性格上的弱点了解得也比较清楚。先从项王的为人来说吧,项王这个人,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而却不能任用有本事的将领。他的勇悍,也只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看到别人有疾病,他陪着掉眼泪,还把好饮食分给别人。但是当别人有功应当封爵的时候,他却把官印控在手心里,左摩右挲,舍不得给人。所以他的仁爱也就只是妇人之仁而已。”

接下来,韩信又分析了项羽失误的重要因素,他说:“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但他不居关中而在彭城建都,失去了天下的政治、经济轴心地区。他背弃了义帝的信约,以个人好恶划地封王,诸侯不平。诸侯见他把义帝驱逐于江南,也学他的样子,迁逐其主而自王善地,弄得天下混乱。还有一点,项王大军所到之处,没有不遭残灭的,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只是在他暴虐的淫威之下不敢作声罢了。名义上他号称霸王,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看起来他很强大,实际上其强易弱。他的强大是表面的、暂时的,已经在走向衰弱了。”

韩信启发刘邦:“今天大王只要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武勇猛之士,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赏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谁能敌御?况且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多年为秦将,秦人子弟跟着他们东拼西杀,死伤不可数计。他们欺骗二十万官兵,投降项王,这些士兵在新安悉数被项王坑杀,惟独章邯等三个人得全。秦地的百姓,把这三个人恨到骨髓里去了。项王分封他们王于关中,关中百姓怎么能拥戴他们呢?大王入关中,秋毫无犯,废除秦之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民无不希望大王当关中王。当时义帝先入咸阳者王关中的约定,关中百姓也听说过,项王强迫大王到汉中,秦地百姓皆恨恨不平。现在大王举兵东征,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刘邦闻言,大喜。深悔得到韩信太晚了。

韩信的“汉中对”,坚定了刘邦挥师东进的必胜信念,也让刘邦真正认识了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

果然,韩信建的第一功,就是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出奇制胜,迅速打开三秦门户,一个多月时间,占领了三秦大部分地区,为刘邦进军关中导夫先路,也为西汉建立举行了一个精采的奠基。

接下来,刘邦攻进彭城之后,被反攻的项羽精锐部队打败,刘邦几乎陷于灭顶,又是韩信及时出现,他集结被打散的汉军队伍,占领了战略要地荥阳,及时地遏制住了汉军的败势。

井陉口之战,他采用背水列阵的方式,大败赵军,攻取赵国之地。之后经过两年多的征讨,先后平定了魏、代、赵、燕、齐五国,虏魏豹、擒夏说,俘赵歇、斩陈馀、杀龙且,驱兵千里,破敌数十万,气吞万里如虎。当刘邦在荥阳与项羽艰难相拒时,韩信因全部占据了北方领地而对西楚形成战略夹击、合围,使楚汉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楚汉鸿沟相持后期,韩信率齐国几十万汉军南下,联合彭越、英布、刘贾等部队,会同刘邦军团,把项羽几十万大军包围于垓下,终使项羽羞愤自刎于乌江岸边,垓下之役,成为楚汉战争的“终结”之役。可以说,刘邦最强劲的对手项羽是韩信一手帮他灭掉的,他把整个天下拱手送给了刘邦。

然而刘邦对韩信始终是保持着警惕的。

因为韩信虽然是个用兵的天才,但性格很强梁,攻占齐国之役,他明知刘邦先期派了郦食其去游说齐国,而且齐国已经接受了降约,却仍然肆意攻城,害得齐王烹杀了郦食其。占据齐国之后,他又要挟刘邦,派使者到荥阳前线,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假王),这一回真把刘邦惹火了。

刘邦看了韩信的书信,怒不可遏,大骂:“我困在荥阳前线,日夜盼望你韩信发兵增援,你却要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在旁边,一听刘邦出言不逊,连忙从案子底下踩他的脚。并向刘邦耳语说:“现在我们这里是如此局势,能挡得住韩信自立吗?不如干脆封他为齐王,以免发生变故。”

刘邦这才醒悟过来。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即可为真王,为什么要当假王呢?”

于是派张良到齐国,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这才答应出兵,解刘邦荥阳之困。

刘邦对这样一个韩信,确实是很头疼的。

吕雉也同样头疼这样一个韩信。

刚刚平息臧荼的暴乱,刘邦就接到了楚王韩信谋反的密报。

事情的起因是韩信隐藏了刘邦正在通辑的项楚余党钟离昧。原来,自垓下一战项羽自刎以后,跟随项羽的大部分将领都归顺了刘邦,只有楚大将钟离昧却一直下落不明。刘邦为这事很伤脑筋,钟离昧是项羽一员得力干将,他跑掉了,后患无穷。于是就下了一道通辑令,在全国捉拿钟离昧。有人打了个小报告,说钟离昧躲到他的老乡——楚王韩信那里去了。刘邦曾几次给韩信下诏,要他搜捕,可韩信一直没见有什么行动,原来他就是窝主!

刘邦心里害怕了,这钟离昧要是和韩信勾结起来,合谋起兵反汉,这麻烦可就大了。刘邦于是召集群臣,商量对付韩信的办法,那些跟随刘邦多年的将领们都说:“立刻发兵,活埋了那小子!”

刘邦摇头不语。和这帮子只有匹夫之勇的人讨论战胜韩信的办法,简直是缘木求鱼。

吕后说:“你为何不去问一问陈平呢?”

于是刘邦就把陈平召来问计。

陈平问:“陛下是不是决心起兵讨伐韩信?”

刘邦说:“确实如此。”

陈平又问:“以目前的兵力伐楚,能打败韩信吗?”

刘邦思忖了一下说:“不一定”。

陈平再问:“陛下的诸位将领中,有没有用兵能超过韩信的人?”

刘邦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韩信。”

陈平转过话题,又问:“对韩信谋反窝藏钟离昧的指控,韩信自己知道不知道?”

刘邦说:“他本人并不知情。”

陈平说:“这么说就好办了,既然陛下目前无力取胜韩信,而又贸然进入楚地,这样就极容易会造成韩信真的起兵造反,到那时就不可收拾了。不如用计赚他束手就擒,古天子经常出巡狩猎,会见诸侯。陛下您可以御驾亲去云梦巡游,到那时召见各路诸侯在陈县聚会,陈县与楚边界相连,韩信见召后必会去陈县拜见陛下,到那时您让武士把他当场拿下,逼他交出钟离昧,这岂不两全其美。”刘邦连称好计。即传旨巡游云梦,约各路诸侯在陈县聚会。

韩信接到通知,半惊半疑,他料定刘邦这回完全是为了钟离昧而来。

韩信虽然由齐王改称楚王,但他毕竟回到了故乡的这片土地上,心理上仍然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实无心造反,他收留钟离昧,完全是出于英雄相惜和旧交情。当年他投奔项羽时,钟离昧曾多次向项羽举荐,虽然项羽没有采纳,但钟离昧的这一份情意,韩信是忘不掉的。

怎么去见刘邦,韩信大费踌躇。

有门客向他建议:“皇上是为钟离昧而来,只要杀了钟离昧,提着他的首级去见皇上,祸患自会消弥”。

韩信觉得有道理,但杀钟离昧,他实在难以下手,就找钟离昧商量,愿陪他去向刘邦自首,争取得到宽大处理,以前季布就是那么做的。

钟离昧斥责韩信愚腐,说“既然刘邦为我而来,你就是交出了我,也脱不掉干系,他不敢发兵,就是因为我在这里做你的羽翼,你把我交出去,下一个完蛋的就是你了。”

韩信觉得钟离昧讲的有理,但他不想因此得罪于刘邦,心里很为难。钟离昧是个刚烈的汉子,他看出了韩信的犹豫,就拔剑自杀了。

十二月,刘邦会诸侯于陈,韩信提着钟离昧的头颅前往陈县,参见刘邦。

刘邦并没有因此放过韩信,当即喝令武士把他拿下,捆绑起来押在囚车上。韩信这才知道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当场叹息道:“果然像有人一再警告我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被烹杀也在情理之中了。”

在项羽未灭之时,盱眙人武涉和范阳辩士蒯通先后游说过韩信。武涉提醒过他:“刘季是个言而无信、不可依靠的小人,他现在之所以倚重你,是因为他最大的敌人是项羽,而你又有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势力,如果项羽一旦被灭了,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人一定就是你。”

韩信怎么说呢,他说,“我臣事项王的时候,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进言不听,献策不用,所以才投奔汉王。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交给我数万军队,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我穿,分出自己的食物让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一生也不会背叛汉王。”

蒯通怎么游说韩信呢?他学过相术——在秦汉时代相术是非常流行的,用相术来游说对方往往会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蒯通说:“我相你的面,不过封侯,而且有一定的风险。相你的背,贵不可言。”

他建议韩信三分天下,不要做刘邦的附庸。不要忘记春秋时文种事越王勾践,兔死狗烹,功成身死的教训,提醒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现在先生拥震主之威,扶不赏之功,归楚则楚人不信,归汉则汉人震恐,您还能到哪里去呢。您依附别人,那就等于处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这是很危险的”。韩信怎么说呢?还是那话:“汉王待我甚厚,让我坐他的车,穿他的衣,吃他的饭,我听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背弃汉王待我的恩义呢?”可见当初韩信确实是没有反骨的。

但这个时候他似乎后悔了,想起了武涉和蒯通的话来,真让他们不幸而言中了。

但刘邦最终没有烹杀韩信,反而赦免了他的罪名,但削去了他的楚王之位,改封为淮阴侯。

这用意是很明显的,刘邦自己也不相信韩信会造反,只是找个借口削了他的兵权。他实在不想背上一个刚做了皇帝就杀功臣的骂名。

韩信索性称病不上朝,跟周勃、灌婴那些将领的矛盾也从此公开化了。

刘邦心里是对韩信有愧的,在封赏“元功十八人”时,韩信名列其中,虽然排在第十四位,但毕竟没有因为他受到了处理而排斥在元功之外。而且在刘邦的口头表彰中,他是被排在三大开国元勋之中的,刘邦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安定后方,确保兵源军需,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论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我能用他们,才能获得天下”。刘邦时常在别宫召见韩信,在一次开玩笑时跟韩信表白过“我不会杀你,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许诺,以私谊去抚慰韩信心灵上的伤痛。

吕后却不认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即消除了最致命的危险,她始终觉得,像韩信这样的人一天不除,就是眼里的钉子。

十三、嫁女风波

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是她的掌上明珠。

十四岁的姑娘,正是天真烂漫的花季,但经过了多年颠沛流离的岁月,她仿佛成熟了很多,处事颇有母后风范,吕后在她的身上,也更多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为女择婿,成为她的一件头等大事。

她和刘邦选中的乘龙快婿,就是赵王张敖。

张敖也是个异姓王,他的父亲就是被刘邦尊为师傅的张耳。

张耳在陈胜攻下陈地后拜谒陈胜,当时因秦国一直在悬赏通辑他,他已在陈地隐姓埋名,为人守门多年,陈胜知道张耳的大名,所以很高兴地接纳了他。尽管陈胜没有听从张耳不要急于称王的劝告,在派武臣北攻赵地时,还是让张耳随行,并封了他一个校尉的官职,这个官职只是略次于将军。张耳出身贵族,当然不会把这个官职放在眼里,在他的谋划下武臣自立为赵王,陈胜只好承认武臣的拥兵自立,他也清楚这一切都是张耳在背后操控,于是就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张敖要就职就得经过关中,这一招也是引诱赵国君臣全力攻秦。

张耳通过复立赵国,从校尉一下子升为丞相,就不把陈胜当回事了,在他的唆使下,武臣开始一步步走上了脱离陈胜而谋求自立的道路。

赵国建立不久,赵王武臣被叛将李良杀于邯郸,张耳又在信都扶立赵歇为赵王,不久被秦将章邯围于巨鹿数月,眼看要全军覆灭,幸亏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解了巨鹿之围,张耳才捡了一条性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08年)张耳从项羽入关中,被封为常山王,领有赵地,建都襄国,也就是现在河北邢台市西南一带。后被陈馀所逐,又投奔刘邦,刘邦派韩信替他夺回了失地,又封他为赵王,高祖五年(公元前0年)七月,张耳死后,张敖袭封为赵王。

把鲁元公主许配给张敖,是刘邦以政治联姻的方式,掌握异姓王的战略举措。吕后对这门亲事也是满意的。

正在择期聘嫁之时,出了一件大事,让这件婚事耽搁下来,并且几乎发生了大变故。

这件大事,就是匈奴大军南下,边境告急。

匈奴原是北方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至阴山一带,北到今俄国贝加尔湖附近。战国中期,匈奴日益强大,不断南侵,经常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战国后期,头曼统一匈奴各部,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秦吞并六国时,匈奴乘机南下,占领河南地——也就是现在内蒙古河套一带。秦统一六国后,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设置九原郡,辖三十四县,匈奴被迫北徙数百里。又令蒙恬修筑长城,完善了防御体系。

秦亡后,匈奴再度南侵,并进而搔扰中原北方地区,把秦时大将蒙恬在河套地区新筑的四十四个县邑全部侵占,其势力直达辽东、上谷、上郡以及云中地区。刘邦徙封韩王信到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让他防备和抵御匈奴。

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同姓,是战国时韩襄王韩仓的庶孙,韩国王族之后。张良率军攻取韩地后,得韩王信,封他为韩将,因为他长期追随刘邦,被封为韩王,为了与韩信相区别,人们称他做韩王信。

韩王信最初领有颖川郡——也就是现在河南许昌禹县一带。刘邦觉得这地方是中原的用兵之地,不放心让一个异姓王来控制,于是才将他徙封到晋阳,从中原一下子就调到了华北。

韩王信到了晋阳,又请示刘邦,说“辖地领有边界,匈奴侵入频仍,晋阳离边塞较远,请求以马邑作国都”,马邑在今天的山西朔县。刘邦答应了他的请求。韩王信迁都马邑,走了一步险棋。

马邑离汉匈分界线十分接近,处于匈奴的直接威胁下,很快就被匈奴大兵所围困。(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影帝盖世一剑独尊帝霸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临渊行逆天邪神洪荒之青蛇成道剑来武炼巅峰
相关推荐
汉平王快穿男主戏太多娇笙黑萌夫妻之世子太坑爹坑爹联萌刘邦小学我的岳父是刘邦少年道君化龙天尊仙道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