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为爱隐忍挺拔(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各自天涯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得以摆脱曹操而投奔刘备,他英勇无比,终是克服重重阻碍达成心愿。

在杨绛的人生中,虽没有“斩六将”的桥段,但也有“过五关”。

1958年10月份,文学所开始进行下乡改造,杨绛是第一批,钱锺书在一个月后也下了乡,阿圆这时正在炼钢厂工作,正是基于她的勤奋机敏,也没吃太多的苦,一家人过着分隔两地的生活。

实际上,当时规定,四十五岁以上的女同志可以不用参加下乡,杨绛大可以少受些累,她的身体本就不好,原本可以免去困苦,但她担心影响不好,只得硬着头皮去。她被分配到北京附近的郊区,与她一起下乡的还有其他二十多个人,一行人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集体生活。

杨绛对自己的改造生活充满好奇,第一,她“想知道土屋茅舍里是怎么生活的”;第二,“听说,能不能和农民打成一片,是革命、不革命的分界线。我很想瞧瞧自己究竟革命不革命”。不用心急,答案很快就展现在她眼前。

来之前她就很清楚下乡条件艰苦,但直到她真正面对这一切时,感觉自己在闯难关。

第一关,是“劳动关”。

公社的负责人想得十分周到,他为杨绛等“老弱无能”的人安排了砸玉米棒的活儿,不但简单易学,而且不脏不累。杨绛他们几个人奔赴打麦场,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每人都手拿一根木棍,席地而坐,用木棍敲打玉米棒,直到玉米粒脱落下来,然后扫成堆儿,最后用席子盖在上面。除了砸玉米,还有些其他杂活,比如推着独轮车搬运秫秸杂草,等等。

劳动这一关并不算难,真正难过的是后面几关。

第二关,是“居住关”。

刚来到村上的时候,最先在铺满尘土的冷炕上睡了一夜,随后住进了公社缝纫室。屋内有一张竹榻以及一块放杂物的木板,这就是所谓的床,距离地面有两米之高,每次睡觉都要先登上竹榻,再踩着一个木桩子爬上去,躺下之后千万不能翻身,否则便会掉下去。后来,村里办起了托儿所,教室里有一个大暖炕,杨绛同其他三个人一起睡在这里。

居住条件自然难以与自家相比,能够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算是万幸了。

第三关,是“饮食关”。

一日三餐皆是在农民食堂搭伙做的,常吃的就是稀粥和玉米面做成的窝头,冷不丁吃一顿还觉得挺新鲜,但要是顿顿皆如此,不免吃腻了,而且吃久了,肚子也不好受。伙食不好,让大家得了“馋痨”,为了缓解馋劲儿,到了晚上闲来无事时,就聚在灯下精神聚餐,空谈美味佳肴,不仅解了馋,还打发了时间,一举两得。

单调乏味的饭菜,让杨绛着实想念家里的饭菜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甚至有一天梦见饭桌上摆着两个荷包蛋,她竟然说“不要吃”。睡醒后,她将自己的梦告诉了同伴们,大家的态度是统一的,就是责怪她为什么不吃。

原来做梦也是可以解馋的,原来不仅有“画饼充饥”,还有“说饼充饥”。

第四关,是“方便关”。

所谓“方便”,就是上厕所,较之前三关,这是最难过的一关,因为说是“方便”,实则最不方便。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吃了不容易消化的东西,到了半夜肚子就如翻江倒海一般。睡在缝纫室的铺上,下地十分不方便,她想能忍则忍,但奈何肠胃根本不听话,只好一个人带着手电筒,摸着黑出门,走了半条街才到了“五谷轮回所”。一番折腾后,蹑手蹑脚爬上床,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吸声,接着安心地睡下了。

想行个“方便”,却偏偏没有方便可行,一通忙活后,才能得个痛快。

第五关,是“卫生关”。

杨绛素来是个爱干净整洁的人,但到了这里,却没有让她讲卫生的条件。他们所在的山村用水实属不易,地高井深,得先打水再挑水。为了节约用水,他们每天除了早晚洗手、洗脸,其他时间段是几乎不洗的。杨绛的手背比手心干净,吃完饭后,嘴角的清洁工作就交给舌头,舔干净之后,再用手背抹一抹。长达两个月的时间,竟没有洗过澡,只能烧点热水,洗洗头发和衬衣。

两个月不洗澡,怕是成为杨绛此生的纪录了。人就是如此强悍,任何艰苦的环境,都能适应。

为期不短的下乡之旅让杨绛感慨颇多,但纵观这些时日,最让她难以忘怀的,并非这些难关,而是有关丈夫,有关思念。

在钱锺书还未下乡之前,每隔两三天就会给杨绛写来一封信,“字小行密,总有两三张纸。”同来的人之中,就数杨绛收到的信最多,竟还被他人取笑。

杨绛忆及当时,是溢于言表的幸福,她说:“我贴身衬衣上有两只口袋,丝绵背心上面又有两只,每袋至多能容纳四五封信(都是去了信封的,而且只能插入大半,露出小半)。我攒不到二十封信,肚子上左边右边尽是硬邦邦的信,虽未形成大肚皮,弯腰却很不方便。其实这些信谁都读得,既不肉麻,政治上也绝无见不得人的话。可是我经过几次运动,多少有点神经病,觉得文字往往像解放前广告上的‘百灵机’‘有意想不到之效力’,一旦发生这种效力,白纸黑字,百口莫辩。因此我只敢揣在贴身的衣袋里。衣袋里实在装不下了,我只好抽出信藏在提包里。我身上是轻了,心上却重了,结果只好硬硬心肠,信攒多了,就付之一炬。我记得曾经在缝纫室的泥地上当着那女伴烧过两三次。这是默存一辈子写得最好的情书。”

因为怕了,所以杨绛格外谨慎,这些信若是能够留存至今,每一页信纸都弥足珍贵。

那时,钱锺书已经来到昌黎进行下乡改造,他每天的工作是掏粪,却仍偷空写信给妻子,还常嘱咐她不必回信。将信付之一炬,是杨绛最后悔的事,唯一的安慰是“‘过得了月半,过不了三十’,即使全璧归家,又怎逃得过丙午大劫”。

信笺自然珍贵,那颗时刻惦念着她的心、那个人,更难得。

杨绛下乡原本是要持续三个月,后来改为两个月,在结束之前,他们需要总结有何收获,并互相提意见。在杨绛得到的评语中,有一句话让她颇为得意,仿佛是一种荣耀,那就是说她能和老乡们打成一片。这样的评语是对她的肯定,也完美地回答了她的好奇,她是革命的。

就这样,“乖乖地受了一番教育,毕业回家了。”杨绛回到北京后,钱锺书也在随后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又回归到本来的生活中。

此时,阿圆的工作成了让杨绛和钱锺书头疼的问题,那时学校负责分配工作,阿圆的志愿是“支边”,这下子让做父母的慌了神,不管支到了哪里,都必然会离家千里,父母怎么放心得下?好在最后学校给阿圆安排的工作是留在学校做助教,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是绝对的好消息,女儿的工作落实到位了,而且不需要离开父母身边,一家三口还可以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简单的幸福。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洪荒之青蛇成道影帝一剑独尊帝霸临渊行盖世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剑来武炼巅峰逆天邪神
相关推荐
执刑无限英雄联盟之最强法师虚拟网游之神级穿越大陆最强法师锦上娇永不褪色的特种兵都市嚣张狂兵永不褪色的骷髅旗末法灵修男人无法修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