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不开的离愁(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生死由天

连年战乱,人们在对和平的憧憬中艰难求生,不知何时才能得安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人们沸腾了,将这个莫大的喜讯奔走相告。苦难终于过去了,钱家老小欢聚一堂,准备庆祝一下。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杨绛想起了父亲,不由得难过起来,一个人躲到亭子里,低声哭泣着。父亲期盼着战争结束的那一天,然而直到去世,他的子女依然生活在恐慌之中。如今,抗战取得胜利,他却不在了。悲伤流淌于无声之中,钱锺书走到她身边,拉起她的手,安慰道:“爸爸会为我们高兴,为国家高兴,我们终于熬过来了。”

父亲在天之灵,必然会为和平到来感到欣喜,只是没能再多陪女儿走一程,或许是最大的遗憾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大力拉拢知识分子,像杨绛与钱锺书这样的人才,自然接到了国民党的橄榄枝。不过,夫妻俩没有丝毫犹豫,断然拒绝了跟随国民党前往台湾的邀请。其实就在战争期间,杨绛和钱锺书也有许多次离开大陆的机会,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甚至英国高校,都曾邀请他们去任教,原本可以逃离这暗无天日的战争区域,他们却没有。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试图以一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职位来拉拢钱锺书,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讲,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对于钱锺书而言,这只是一个“胡萝卜”,与对祖国的热爱相比,这都是无足轻重的。他常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诗来表达对祖国、对这方热土的爱恋,只要为祖国,“憔悴”也无妨。

有人曾问杨绛,经历如此之多的苦难,可曾后悔当初没有离开?

杨绛云淡风轻地说:“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苦难也好,挫败也罢,无非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既是人生如此,与其慌忙逃避,不如平静承受。

在《干校六记》中,杨绛感叹道:“我们的国家当时是弱国,受尽强国的欺凌。你们这一代是不知道,当时我们一年就有多少个国耻日。让我们去外国做二等公民当然不愿意。共产党来了我们没有恐惧感,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也没有奢望,只想坐坐冷板凳。当时我们都年近半百了,就算是我们短命死了,就死在本国吧。”

留在祖国,不惧生死,不问前程,将自己的性命与祖国相连,既决定守在这里,就已然有了这样的觉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清华大学向杨绛与钱锺书发来聘书,邀请他们二位回校做外文系教授。这对在外漂泊许久的两个人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这是他们长久以来的梦想,他们将此视作至高无上的荣耀。

夫妻二人带着十二岁的女儿,即刻动身前往北京。清华大学,对两个人的意义重大,在这里,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由此结伴一生,更是在这里,他们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到底走向何方,到底如何去走,是这里给了他们答案。这一年,他们一家三口来到北京安家,从此就在这里扎下了根。

他们的家中,一张西式的长台桌和几把椅子便是全部的家具,最多的是从清华大学图书馆借来的各种书籍,在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书本的身影。即便生活艰苦清贫,他们却过得满足,每天除了必要的出行外,就是窝在自己的小家里,安安静静地看书,这是他们钟爱的生活方式。

按照清华大学规定,不允许夫妻二人同时在这里担任正式教授,所以杨绛决定自己做兼职教授,开了一门《英国小说选读》,钱锺书做正式教授,除了教授大二英文,还开了《西洋文学史》和《经典文学之哲学》两门课,此外,还要辅导研究生。兼职教授的工资虽少,但杨绛乐得清闲,她自称是“散工”,但散工有专属的好处,就是免去了好多会议。

战争结束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翻身农奴得解放,加上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一时间人们怀揣满腔热情,鼓足了干劲儿。许多旧相识纷纷从各地归来,加入清华大学,致力于教育事业。

安稳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得以有闲情逸趣打扮自己,校园内的不少女性开始追求时髦,一件列宁装,一条灰色长裤,就是当时的时尚。然而,在追赶潮流的队伍中,并没有杨绛的身影,她依然穿一身上海旗袍,简约、雅致,与周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时乘坐人力车,她便撑着一把小伞,脱俗的气质,优雅的举止,温和的性格,真是美极了。

杨绛与钱锺书,有中国文人的傲骨,不屈服,不妥协,不畏惧。血肉之躯,却早已看淡了生死。(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洪荒之青蛇成道影帝一剑独尊帝霸临渊行盖世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剑来武炼巅峰逆天邪神
相关推荐
执刑无限英雄联盟之最强法师虚拟网游之神级穿越大陆最强法师锦上娇永不褪色的特种兵都市嚣张狂兵永不褪色的骷髅旗末法灵修男人无法修炼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