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和元年末,林灵素手中之权柄已有火候。

此时此刻他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并且还被赐予冲和殿侍宸(道门官职),并奉旨修缮佑圣殿,可谓是圣眷正隆,一时无两。

一日闲暇徽宗忽道:"愿见真武圣像。"

而林灵素思则半分后回道:"容臣同虚静天师奏请。"

是夜徽宗斋戒沐浴,倦榻于殿中,而在二日正午时黑云蔽日,大雷霹雳,火光中现苍龟巨蛇,塞于殿下。

徽宗大惊祝香再拜,并告曰:"愿见真君,幸垂降鉴。"而后霎时间霹雳一声,龟蛇不见,但见一巨足塞于帝殿下。

徽宗见此精神大振,上香再拜道:"伏愿玄元圣祖应化慈悲,既沐降临,得见一小身,不胜庆幸。"

而后遂现身,长丈余,端严妙相,披发,皂袍垂地,金甲大袖,玉带腕剑,胱足,顶有圆光,结带飞绕。后因站立时间长久,徽宗当即挥毫真颜。而在画成之后,渐渐隐于无形之中。

次日安奉醮谢(祭祀),太师蔡京上奏道:"切恐真君未易降于人间,昔日太宗皇帝曾命张守真请降,亦有画本,用匣御封藏于阁下,群臣皆不许见之,乞取对之,可见真伪。"

徽宗闻听大善,忙奉圣旨宣取,太宗御封尚在,拆展看,与今来现本一同,更无差殊,徽宗愈悦。又请北斗七真二使者,乘金桥而降,此不画录。

为在徽宗瞻拜七真,闻七真者示警道:"幸速避地,勿尚奢华,当出圣断,毋听奸邪所败。"言罢,迤逦升空。

此夜徽宗大喜,邀张虚静(正乙派正一旁支)与林灵素同宴。宴罢,同游禁宫中一阁楼之下,见碑题道元佑奸党之碑。林灵素与张虚静看之,各俯首致敬,而林灵素更请纸笔题诗云:"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

徽宗翌日把诗词展示给蔡京,而蔡京惶恐惭愧至极,落荒而逃。自此俩人的这个梁子就算是结下来了。

林灵素的居所有一密室,两面窗前门后壁乃入靖之处,中有二椅,外常封锁,不许一切人入。即便是徽宗亲临也不引之。

蔡京自是疑,遂遣八厢密探之,据闻内有黄罗帐、上销金龙床及朱红椅卓。

其后奏上道:"林公有僭意,愿陛下亲往,臣当从驾指示。敢有不实,臣当万死。"

徽宗听闻惊诧,当即幸临通真官,林灵素迎驾起居,徽宗与蔡京径入其室,启封关锁,但见粉壁明窗,椅卓二只,他无一物。蔡京惊惶战惧,叩头请罪。

后林灵素请问徽宗其因,徽宗道:"蔡京可诛。"林灵素奏乞赦之。并指室中壁上,请徽宗近观。徽宗仔细看后,方知有一小符。乃金楼玉殿符。下画黄罗帐,如钱大,上有细字,书云:"天尊御座。"

林灵素稽首道:"臣每请玉华天尊下降坐此,臣焉敢僭。"

而徽宗却笑回:"卿游戏得好。"后又道:"朕闻汉武帝尝请西王母降见问道,朕欲见西王母,卿能致否?"

林灵素轻笑回答:"谨领圣谕。"并且随后于香炉上烧一小符,少顷见王母领诸玉女乘云而降,一如常人,与徽宗对坐。

王母不解,回顾林灵素问道:"今日何绿,特蒙相召?"

林灵素回道:"今天子慕道,愿见元君。"徽宗即刻身起,拈香再拜。

王母索然道:"东华帝君免拜。"

徽宗道:"今睹仙颜,万劫千生,实为荣幸,若有指教,敢望圣慈。"

王母慨然答道:"兀事可请问侍宸林先生、张虚静天师,可脱大难。"

徽宗又询:"元君既降,得无垂训?"

王母遂授帝神丹补益之卫,道:"察奸臣,迁都长安,法太祖、太宗行事,虽见小灾,不为大祸。不然,后悔无及矣。"言罢缥缈而去。

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报:"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广大,不可思议,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师等皆见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徽宗允。

少时有十四人汇聚于凝神殿,徽宗皇帝宣太子诸王暨群臣观看。林灵素噗水一口,化成五色云,中有仙鹤百数,一飞绕殿前,又有金龙狮子杂于云间。

看此异象,那四个人藐然高唱:"此非也。乃纸龙鹤耳,容臣等讽大神咒,即令龙鹤坠地,化为纸也。"

太子闻听大喜,即声道:"若果然,则林灵素法伪当斩。"可正诵颂之时,十四人中之后两人能呜咽出音,而余者皆不能语言,面若死灰。

皇太子叱责林灵素道:"诸人若死,教尔还命。"念诵方歇,仙鹤龙加百数,蔽日遮云。

徽宗大皱其眉沉声道:"此件无效,别有何术?"

那之前不能出声的十二人皆伏地战惧,余下二人启奏道:"臣能吮水百沸。"

言罢,有水放于前,吟诵后豁然翻滚。太子擎水盂向徽宗皇帝面前,并呼林灵素看。林灵素只取气一口吹入水中,水即清冻且结成冰。

徽宗责备:"本朝待汝等甚厚,敢来妄言。"

林灵素回奏道:"乞烧木炭一千斤为火洞,表裹通红,臣乞与二人同入试验。"

良久火洞已成,林灵素洒然高宣:"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随入。"林灵素遂入火洞,火不着衣。

余下诸人皆伏地哀呜,并告知太子道:"乞救臣等性命,情愿戴冠执简,听役施行。"

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纳皇太子册赎罪。奉圣旨免罪,惟道坚二人系中国人,不应罔上,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前令众。

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诏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

林灵素上表道:"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怨,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宣和元年五月大水犯都城,徽宗皇帝命林灵素治之,林灵素奏道:"此水难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机,但试令太子拜之,可信也。"

徽宗听闻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尽。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复而林灵素上奏道:"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录,崇大道,赞忠贤。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彗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心。斗玺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陛下岂不见袁天纲《推背图》诗云: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归乡。"

又降诏不允。

冬,群臣上言林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

林灵素听闻大笑,招呼诸弟子和一干监宫官吏于身前道:"前后宣赐之物,约三百檐,自去年用千字文字号封锁,籍书分明,一无所用,可回纳宫中。"

临行之时仅仅带走一童子(又有一说是张如晦,《道派门人》中赵云真系杜撰)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

徽宗赐宫温州《东都事略》云:"宣和元年冬十一月乙卯,杞昊天上帝于国坛,大赦天下,放林灵素归山。先生顷在京时,虽宰执亲王不与交谈,亦不接见宾客,惟虚静天师至,即开门对话终日终宵。此外则东西皇城使张如晦者,旧在通真宫,出则同行,坐则同席。宗师法教,独张一人得其妙也。既还乡,则同居永嘉。"

宣和元年八月,忽一日携表见太守,乞为进。及别州官亲族邻里,道:"尘世不可久恋,况大祸将及,即当辞去。"

随后月中,命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与汝,世代只传一人,无致轻泄。并七宝素珠一串,如主上来取,即便分付。汝将来当为朝廷全节大忠,今则别去,他时神霄再会。"其徒如晦不明所以,只得委之。

宣和二年中秋,林灵素忽然又对其徒言道:"可於扈屿灵官山劚地五尺,见石龟蛇则葬我,葬毕宜遂去。"

这夜三更时分,援笔题留诗一首,道:"四十五岁劳生,浮名满世峥嵘。只记神霄旧路,中秋月上三更。"

这时风清月白,忽有霹雳一声,稽首羽化。

徽宗皇帝得知其羽化后,大为悲恸,惊叹呜噎,为御制祭文,敕曰:"侍宸林公羽化,仰守臣闻丘粤如法致祭,仰侍从官吏卜地安座。将囊中金器出卖,作黄录大醮一月日,欠钱将省库钱支用。录奏呈,不得观望来裂,当别差官审察,以称朕旨,始终待遇之意,劫封九十五字尊号宝诰,敕赐: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极西台仙卿雷霆玉枢元明普化天师洞明文逸契元应真传道辅教宗师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行特进太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鲁国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实封三千户赐紫玉方符通真达灵元妙护国先生林灵素。"

自此后八年,北宋亡,靖康耻,赤地千里,林灵素一语成谶。

后附诗两首,皆为南宋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白玉蟾著:

天师侍晨追封妙济真人林灵素像赞

大宋天师林侍晨,飞罡蹑纪召风霆。

四十五年人事足,中秋归去月三更。

过林灵素坟

众僧莫怨赵归真,此是容成太玉君。

始末四年曾就日,相将五秩即腾云。

帝心俾立神霄教,州额由升应道军。

泉石依然冠剑冷,至今雷电御松坟.

PS:本章节多摘于元初全真道人李道谦著《终南祖庭真仙内传》,南宋赵与时著《林灵素传》,北宋名相赵鼎著《林灵素传》,少量摘引《宋史》。(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影帝盖世武炼巅峰临渊行帝霸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逆天邪神洪荒之青蛇成道剑来一剑独尊
相关推荐
怡家怡室图腾燃烧超级合成系统海岛时代重写人生脑装清末之雄霸天下神雕战神风醉叶轻轻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