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青花瓷与长颈铜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家后,鲁力把那大盘好好的保存起来了。为了怕摔坏,用了好多破棉花给裹好了,藏在自己的床下。其实到现在鲁力也不知道自己得的这个盘到底是不是真的,值不值钱,鲁力只是被盘底的那六个大字的款给振住了,“大明永乐年制”那可就是一个款明代的青花了,听说真的都可以值几百万呢!所以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鲁力都想着要把它给保存好,等以后有条件了,再去鉴定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1、明初(洪武朝168--140)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永乐、宣德(140—14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从书上看到的这些内容让鲁力心里更是火热火热的,鲁力是反复的观看了自己的那个大盘,不管从器型还是釉色方面来说,鲁力是越看越觉得这是个真的。可惜的就是没有相应的实物来对照不能就更容易判断了。

长颈铜灯(这是鲁力自己给起的名),具体是什么其实鲁力也不是很清楚的。说起这个,其实也是在收破烂是有一户人家把把它同一些破烂的农具之类放一起卖的。回到家整理时,鲁力才发现了它的不同,可惜的是除了在灯底能看到几个自己不认识的篆书之外,自己对这灯更是一无所知了。

三天下来,鲁力也收到了一些废品,硬纸板都用绳子给扎好了。一些废铜烂铁也是编织袋给装好了,就等着明天去县城换钱了。而那两件宝贝,鲁力可是把它放的好好的,暂时也不打算告诉父母了,等哪天真的确定了,能够值很多钱了,再告诉也不迟。(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洪荒之青蛇成道逆天邪神剑来影帝武炼巅峰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临渊行盖世帝霸一剑独尊
相关推荐
向往:忠烈家族,被女儿曝光了!别叫我小兄弟,请叫我原告!武林拾愿辑录重生2000年代这软饭我吃定了末路黎明前办证吗?外星人冒牌神语者升龙入道许你一世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