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啖牛心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永嘉五年以后,江北诸地陆续失守,江南志士仁人纷纷要求北伐,以收复失地。公元三一三年,范阳人祖逖自告奋勇,建议出师北上,恢复中原。“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对祖逖的建议没有兴趣。但是如不北伐,则有违上下一致的正义呼声,于是朝廷只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司马睿以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其自行招募兵将。

祭祀与军事,从来都是国家大事,如此对待北伐这样的战略大计,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类似儿戏!试想,北方侵犯者十数万人,只给一千人马的给养,连铠甲兵器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这哪里像是打仗啊!一个国家的北伐就这么潦草,可见朝廷并不用心。但是,豪情满怀的祖逖并不因此却步,他念念不忘江北父老身陷异族压迫的痛苦,血气萦怀,坚决地推动这次军事行动。祖逖率本部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这等于发下了视死如归的誓言:如果不能恢复中原,我甘愿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祖逖不愧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之一。经过多次艰苦的战役,他率领的军队获得了许多重大胜利,并曾一度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祖逖有大将之风,谋略精密,又善于用人,就连骁勇善战计谋多端的石勒也畏惧他,每逢战场上遇到祖逖,石勒总是努力避开晋军锋芒,可谓是望风披靡。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兖州、豫州、青州都在祖逖的控制之下,南北方甚至互通贸易,战事也得到暂时的停歇。在这种态势下,如果南方积极给予支持,假以时日,中原失地极可能收复。

然而,这位骁勇善战的忠臣未能将北伐进行到底。他的军队不仅得不到朝廷的后援,反而受到许多方面的掣肘,祖逖终于大志未遂,抱恨而卒,年仅五十六岁。豫州人民听到这一噩耗,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此后,终东晋之世,除桓温外,未再有如此爱国、智勇双全、收复大片失地的英雄人物。满怀爱国之志的王羲之曾为此人的命运感怀万千,视其为英雄。

建兴二年(14),羲之已是十二周岁的少年了,对世事已有相当的了解,也深切地感受到过江士族的进退与心情。是年三月,石勒陷幽州。七月,刘曜、冉闵等又逼长安。西晋以洛阳为都,洛阳被攻陷之后,长安是晋愍帝的暂都之地。此时黄淮两岸几乎尽陷敌手,天下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庶民宛如倒悬,士族如丧家之犬。《世说.言语》记载了一次有名的士族聚会: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就是官场举行的派对。《景定建康志》中写道:“新亭亦曰中兴亭,去城西南十五里,近江渚,藉卉饮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当时的场面和众人的情绪,确实相当感人。南渡士人面对江南美景,难忘北国沦陷之痛,故园难归,情何以堪!大臣周顗的一席话勾起满座的亡国之恨,其心情之波澜翻滚,其怀旧之深切,可想而知。当时气氛凝重,周顗的感伤之词至为动人,以至于让在座的“相视而泣”。那时大家刚刚过江,对逝去的家园尚有热切的想望,对景感慨,以至于热泪盈眶不能自持。以后,永嘉南渡之人定居江左,偏安一隅,不复作故国之想了。唯有王丞相理性持重,说了几句正能量的话。

羲之十三岁那年,琅邪王司马睿已经成为风雨飘摇的西晋王朝之最为重要的力量,坐镇江南,控制大半个朝廷。事实上,除了司马睿的江左力量,西晋王朝已经没有像样的军力了。八月里,朝廷任王敦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这差不多是大半个东晋的军事力量)、江州刺史。无疑,王敦成为权势最重的外任官员。自此,王敦有权选置刺史以下的官吏,事后只须给朝廷备个案就行了。于是,“寝益骄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王敦以从弟王廙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作为艺术家的王廙选择了王敦,有看重性情中人的因素,更多地则是出于士族间在政治上的相互依存。王敦看中王廙的忠诚、才华和能力,彼此臭味相投(这里没有贬义),在政治上难分谁是谁非。王廙外任,自是不能经常教导羲之书画事,但他在赴任荆州刺史前还是和羲之谈及书法方面的学问,甚至也略为说及家族内外的大小事体以及王敦其人——羲之的从伯父。

是时,荀崧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屯宛城(今河南南阳市)。杜弢之弟杜曾引兵围之,荀崧求救于南中郎将周访。周访遣其子周抚率兵三千救之。周抚后来成为羲之的挚友,坐镇成都凡数十年,著名的《十七帖》中的二十余封书信多数是致周抚的。王敦忌陶侃之功,徙陶侃为广州刺史,以王廙代之为荆州刺史。陶侃部将以王廙“忌戾难事”(脾气不好,个性乖戾,很难侍候)而西迎杜曾。王廙率领诸军讨伐杜曾,反为杜曾所败。王敦不忿,于是任命湘州刺史甘卓、豫州刺史周广等助王廙出击杜曾。杜曾大溃,王廙乃得荆州。王敦此举,表面上看只是帮兄弟王廙出了一口气,客观上却一举绥靖了扬州以西的荆、江两大州,扩张了东晋的辖地,对巩固东晋政权可谓功莫大焉。但是,这件事也加深了他和许多人的矛盾,包括周抚。

当时朝中大臣周顗因受刘隗弹劾,“去俸一月”,心中颇为郁闷。一日,周顗大宴宾客,款待当时江左名人,王羲之也在嘉宾之列。当是时,江左稍安,文武将相多在建康。从前节所述之新亭赏景感叹亡国之痛,可以想见当时南渡文人的心理状态。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凭吊故园,联络感情,相互慰藉,类似今日之上流社会的豪华派对。

这次聚会,王羲之得以在社交场上初露头角,在士族群体内引起很大的轰动。《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这个著名故事来源于裴启《语林》。刘茂辰先生按:《晋书》引用漏一个“绝”字:“时绝重牛心炙”。《世说.汰侈》亦有记载,文字稍有不同:“王右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炙啖之;于此改观。”

这次聚会,王羲之是代表王旷一门被邀请的。其时,籍之被贬外任,家中男子只有羲之。羲之当时还算未成年的孩子。按说,这种情况,东道主可以忽略,因为羲之还是少年,可以不出席公共场合。但是,羲之的书法此时已经颇有名气,周顗出于爱才惜才,特意将羲之列入被邀请的客人名单之中,也属正理。

一见面,周顗老先生就认出了羲之,彼此见礼。

周老先生把羲之拉到自己旁边坐了,先就说到书法。

周顗说:近闻你的隶书、章草很是了得呢。

羲之谦恭地说道:君子以道以德,书者,冠冕而已。

周顗当即说道:何以如此轻书而重道也?

羲之说:书法,数年便有可观之处,即有盛誉,未可沾沾自喜;道,须终生为之,得一词赞许,便为可贵。

周顗大喜,又问:公子将何以修身?

羲之说:古人多有垂范,在下不敢望其项背。

周顗又问:当下世人,谁个堪为楷模?

羲之笑道:本人德薄才浅,不当轻率臧否。

周顗听了,不由得对眼前这个才情茂盛、清贵持重的少年刮目相看。

此时,烧烤架上的牛心炙刚好熟了,嗞嗞啦啦,流香四溢,让人馋涎欲滴。

周顗老先生站起来,走近烧烤架子,拿起刀,在烤熟的牛心上切下了第一刀。他把那块牛心放在盘子里,亲自递给了王羲之。

羲之接了,恭谨拜谢。

这件事,用现在的情势打比方,就好像一位总理在正式宴会上既没有发表讲演也没有将当时的名宿尊为上座,而是先给一位少年端上一盘绝佳美食。而且,此美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尚之物。这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也是给予当事人的一份非比寻常的赞许和推荐。再打个比方,现在许多金融巨子都希望花三十万美元争取和股神巴菲特共进一次午餐,假如巴菲特破例免费招待了一位初出茅庐的上市公司法人或经纪公司老总,而且这人还是一位少年,会在金融界引起怎样的反响?假如比尔.盖茨在访问中国时特别安排一次单独接见一位擅长软件设计的少年,那少年将会获得多大的声誉!

作为一位宿老,一位拥有高尚社会地位和清谈领袖声名的前辈,周顗老先生的举动当时就让在场的士人大为震惊。人们面面相觑,彼此都在询问:这位美少年是谁啊?啊,他就是善隶书、章草的王羲之啊!参加这次朝廷上层大派对的人无不以受到邀请而感到自豪,多少人以吃到牛心炙而感到兴奋异常!谁也没想到,第一个享受最高优待的竟是一位未出茅庐的少年——王羲之。如果当时有报纸,一定堪为头条。

这一看似微小的情节,一时成为社会新闻,在士族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如果当时未曾引起广泛的议论和赞叹,惜墨如金的史书中不会有多处记载。更可贵的是,羲之对此却未显示出丝毫的自鸣得意,足见其少年老成。刘孝标注:“俗以牛心为贵,故羲之先食之。”作为一个少年学子,王羲之能参与这次盛会,本就有些破格。羲之和周顗之间此前过往并不密切,此次老先生对羲之“察而异之”,这样的意外享誉足以让浮浪子弟受宠若惊,但是王羲之淡然处之,未见一丝一毫的轻狂。

从王敦夸奖王羲之“我家佳子弟”,到周顗举行的名流派对上“首啖牛心炙”,羲之的超逸不凡逐渐被世人认识,其品格和学识都显出“非平庸之辈”的光彩。不妨作此想:见多识广的周大臣见过多少眉清目秀的倜傥少年,“察而异之”的又有几人?像周老先生那样的饱学之士,不会因外貌姣好而给予年轻人如此破格的待遇。羲之因书法引起周顗的注意,真正的好感和赞许来自他们那短暂的寥寥数语的交谈。周顗发现王羲之卓然不凡,见识高远,品格清贵,才情茂盛,所以才有如是之举。

无论如何,从“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到首啖牛心炙,“始知名”,周顗在王羲之的成名路上起了重要的推扬作用。也许,羲之之所以有幸参与这次宴会,是因为其嫂(籍之妻)是周顗的侄女;无此亲戚关系,羲之未必有缘谒见周顗这位名重一时的大臣。还有一种可能,周顗念王旷北地抗敌失踪,家中子弟有失怙之苦,出于仁厚,请了籍之,而籍之不在京,羲之代之。此说亦可解。无论怎么说,此事足见周顗是一位仁厚的长者。

羲之十四岁那年,再次发生弹劾事件。丞相司直刘隗轻率攻讦,名士多被弹劾,甚至还劾奏王导、王含(王敦之兄)的诸多过失,而司马睿不仅“一无所问”,反以“政刑失中皆吾暗塞所致”,自责一番了事。这并非因为司马睿宽宏大度,而是因为当时王氏的势力极大,司马睿不便得罪。刘隗深恐王氏壮大,威胁帝室,故反复揣摩,一再深文周纳,盖以此讨好司马睿,显示自己“为王者虑”的“忠心”。王氏被刘隗反复弹劾,整个家族“深忌疾之”。这成为后来王敦“清君侧”的口实。

书乃吾自书,画乃吾自画次年(17),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司马睿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羲之时年十五岁。

晋元帝登基,王廙曾作《白兔赋》,同时还写了一篇辞藻优美的序文,主题思想是祝贺他这位刚当了皇帝的姨兄司马睿。汉代以来,《乐府》近于《国风》,而辞赋则近于《雅》和《颂》。王廙的这篇赋,立意在于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大,却深得皇帝的喜欢,王廙因此所得赏赐多多。朝廷依王导之议,立世子司马绍为晋王太子。注意,羲之的胞兄王籍之曾为这位世子的文学侍从,司马绍被立为太子对王籍之的仕途是有利的。至少,这对于王籍之及早结束贬谪生活有好处。

司马睿当了皇帝后,委任王敦为大将军、江州牧,相当于集团军司令加直辖市市长。扬州刺史王导为骠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录尚书事,相当于参谋总长加总理。右长史周顗为吏部尚书,相当于组织部长兼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军咨祭酒贺循为中书令。参军事孔愉长兼中书郎。此外,还封有“百六掾”。这一时期,朝廷上下,一片新气象。本年,后来成为羲之岳父的郗鉴仍在兖州刺史任上,都督兖州诸军事,统御北方,以对付边疆日益复杂紧张的局势。

羲之十六岁了,向叔父王廙请教学画。

王廙听了,起初并不经意,只是说:人之一生,不过数十年。若能集中精神,不懈努力,庶几可在某一方面有所造诣。你现在书艺大进,有望登峰俯瞰天下,如果分心绘画,企图一石二鸟,我担心你画不成而书半废。

羲之不急不慢地说:书画本是相通的,正如人之七窍,学画当不误学书。

王廙说:书与画,毕竟不是一回事啊。

王羲之说:我觉得二者并举,也许可得融合的好处。比如人之双手,一起合作,一手得其所用,另一只手也不闲着,于身于心都会更加轻松。否则,单单用某一只手,既不平衡,也是暴殄天物嘛。

听侄子这话,王廙颇为赞许,说:那你说说,二者何以平衡?

羲之说:我以为,书画虽然都是有形之术,但其根本所求却在于精神。书的精神,在于线条中蕴涵情势,而画呢,除了线条,还有明暗色彩,二者在形之外都有一种气韵。书法如天马行空,绘画如风过寒林,二者有相与呼应的妙处……一席话,让叔叔王廙颔首微笑。

王廙道:羲之啊,从你这几句话我就能知道,你已经懂得艺术了。其实呢,我是赞同书画同源的。学作画,可以感受具体形象的皮相美丑,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即便凡人肉眼,也能看出像与不像、似狗似猫,但是只有那些深入艺术之中的人才能看到血肉温度和气质雅俗;学书呢,也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那里有力量、冷凉、弹性,甚至还有内在的学识、性情、品格。本来我担心你因此分心,学会了画却荒废了书,今儿见你深知二者的联系,那我就权且做个引路之人吧。这样,过几天,我给你做个摹本,你先练练手。

羲之向叔叔深深一揖,说:家有良师,此为天赐。

不久,王廙画了《孔子十弟子图赞》,赠给羲之。

羲之端详画上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那极风雅、极潇洒、极端庄的章草题款:“余兄(王旷)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岐嶷,有醉心艺术、专心致志、坚忍不拔的意思。王廙认为,他的这个侄子必将在艺术上有所建树,足以为王家争光,所谓“隆余堂构”,就是光宗耀祖的意思。

羲之明白叔叔的用意与厚爱,十分珍重这件艺术珍品。作品上的十位人物,全部为线条勾出,无明暗,无敷彩,无悔笔,宛如一气呵成,人物个个生动有神。看,颜回行于陋巷之中,一箪食,一壶浆,而眼神安静,一副心无旁骛、宠辱不惊的神情,简朴的衣带飘飘欲仙,让人感受到道的自尊与强大。子路则是另一种形象,他体魄健壮,身材高大,双目炯炯,威风力透纸背,言行豪爽,敢于担当,凛然之气辐射十步之外,而性情之朴直,足以叫人引为知己。今日凡见过《八十七神仙卷》的,都能想象到魏晋画家所熟悉的那种线条及其表现力。由此猜度,王廙的《孔子十弟子图赞》,当不在其下。

羲之反复端详叔叔赠与的这幅画,心醉神迷,爱不释手。他知道,叔叔给他的这幅画,绝不是一件仅供孩童绘画的童蒙摹本,其中有更深的用意,其中有道、有心、有精神指向。叔叔是想借此表明,他赞赏儒家学说,主张礼教之道,希望族中后起之秀能以圣贤为典范,让艺术扎根于德行的土壤里。羲之没有马上动笔练习,而是反复琢磨这十个人物的精神内在,直到心有大感动时,才提笔习作。

不久,叔叔前来检查他的习作。

羲之不愧为“过目便能”的聪慧之人。王廙看了侄子的习作,人物个个生动,惟妙惟肖,其中对子路、冉有、颜渊的描绘,可谓绘形绘色,且见心明性。这几个人物,从精神状态看,不亚于他的原作。王廙大为吃惊。

羲之请叔叔批评指点,态度谦恭,用心诚恳。

王廙一一评点了侄子的画作,并再次强调了他的艺术主张。他说:嗟尔,你的进步如此神速,叫我这个当叔叔的十分高兴。虽然你学我的画,学我的书,但我不希望你囿于我的笔墨之中。还是那句老话,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你要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子来,创造自己的风格。你这个叔叔,别的事未必值得你效法,但我坚信,我的书画还是值得一学的。学我什么呢?不是亦步亦趋地学我的字我的画,而是学我敢于自创新路的道。新路子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显摆,而是不得不为之。为此,你必须熟知前人的成就,还要看到掣肘之弊裹足之困,并且拿出你的办法去解决,那才是你的画你的书。这就是道,道是顺应自然的,不是故意拿捏的。明白吗?

羲之点头称是,深以为然。

王廙又说:叔叔还要告诉你,书画只是艺术的枝叶,文学才是根基,学问的深浅,修养的优劣,知识的厚薄,决定了艺术造诣的高低局限。井底之蛙,虽千次万次跳跃,所见不过方寸天地;大树只占方寸之地,而根在黄泉,气势达于青天。以蝙蝠之能,虽食蛾千百,到底不知彩虹霞光为何物。看到自己的不足,就等于有了进步,荀子的《劝学篇》说得最是到家。艺术需要灵感和灵魂,这方面都是相通的。要想学好书画,必须知道积学可以致远的道理,万不可两眼只盯着前人字帖和画匠摹本。读书阅人,自我高标,所学甚多而不离正道,方向和路子都要正派才好。何谓正道?圣贤而已矣。所以,我为你画了那些圣贤,又各为汝赞之。

羲之说:侄子明白叔叔的用意。

王廙语重心长地说:贤侄啊,人生短暂,譬如朝露,既然你有这份儿聪明,千万不要荒废了时间。等你出仕之后,即使有些时间空当,也没有现在这样安静的心情了,所以你要珍惜这段光阴。我是往返于雅俗之间的人,出入凡尘,来回之间有许多的甘苦,老想有一段安静的日子专心书画,可是世事无常,哪还有那个福气啊!

羲之见叔叔动情了,知其有难以诉说的痛苦,不便接话。

王廙带着难得的喜悦和无以言说的痛苦,离开了乌衣巷。

羲之望着叔叔的背影远逝,不由得一阵感动,他好半天站在门廊下,忘却了自身所在。叔叔是他的艺术知己,叔叔的谆谆教导不仅指点了迷津,开发了思路,也足见其仁爱之心深而且广。在叔叔诲人不倦的教导下,羲之在书法上继续精进,绘画也日渐有了成就。南朝宋陈思《书小史》卷五:“王廙工草隶、飞白……亦好索靖之风。”南朝齐王僧虔《论书》云:“廙是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云:“王廙本集有《异兽图》、《列女仁智图》、《狮子击象图》、《吴楚放牧图》、《鱼龙戏水》绢图、《村社齐屏风》、《犀兕图》,并传于后代。”谢天谢地,今儿我们还能有幸看到这位书画大家的墨迹。

羲之在绘画上的成就再次说明,王氏家族是个书画艺术家群体,其中多有像王廙那样名重一时,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人物。深厚的文化渊源,给羲之的成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营养和近水楼台的优越条件。(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逆天邪神剑来影帝洪荒之青蛇成道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武炼巅峰临渊行帝霸一剑独尊盖世
相关推荐
不当舔狗:在婚礼现场对女神说滚我和笔仙有个约定老子是绝世狂神神之兵王长城归来嗜血灵途浴血霸途天庭招办处我无意间创造了一个修真文明你欠我的天荒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