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彩云遮掩着那个人的身影

公元前10年,辛卯,秦始皇帝三十七年。

这一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

南巡的秦始皇,东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过吴(秦会稽郡的治所,今江苏苏州),北上至琅邪、芝罘,折道西还,病死于沙丘。沙丘在什么地方?就在今天的河北广宗西北。

秦始皇时年四十九岁。

尽管随行的丞相李斯密不发葬,怕的是皇子争位和引起全国范围的民众变乱,但乱子还是最终发生了。

中书车府令,也就是负责掌管皇帝车乘的太监,名叫赵高。他与李斯合谋,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了长公子扶苏,以非常手段拥立嬴政不到二十岁的少子胡亥至咸阳即位。按秦朝谥法的规定,就位后的胡亥为二世皇帝。

秦始皇的晚年,各方面社会矛盾加剧。因北征匈奴,建筑长城动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已经弄得全国民力疲惫,而胡亥继位后,又进一步加重了对天下民众的役使。

在秦始皇安葬期间,大部分修建阿房宫的民夫被调去修建秦始皇在骊山的陵墓。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而且修建陵墓的人全部被坑杀。之后,他又调集民夫继续修建阿房宫,把几十万民众整年累月地驱迫于无休止的劳役之中。

这两件工程都是“当惊世界殊”的超级工程。

先说阿房宫。阿房宫又叫“阿城”,本来是秦国的惠文王所建,宫未建成即撒手而去。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1年),始皇帝“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阿房,“阿”是“近”的意思,“房”即“旁”。阿房就是“近旁”之意。因此宫建在咸阳附近,故名之。后来因为这个宫殿名声极大,就把整个朝宫全叫阿房宫了。

作为朝宫前殿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宫中可容万人之众,其高度,足可以在宫里竖起五丈高的旗竿。《剑桥中国秦汉史》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作过计算,其面积接近75600平方米。他认为一个大殿有七万五千六百平米,这不太可能,这个数字大得让人难以置信。那么整个宫殿群又有多大呢?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为修建这座亘绵三百里的宫殿群,甚至砍光了整个蜀地的树木。

那么始皇陵呢,这工程又有多大?

记载始皇陵的文献很多,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座陵墓从秦始皇即位之初开始修,直到他病死在南巡道上,仍未完工。

当代专家做过测算,其陵墓,封土的用工量约为1亿5千万个工日;内外城的墙基、夯土墙的用工量为5万个工日,建筑基址土方工程量大约为140万个工日,总计土方工程量为1亿7千多万个工日。如果再加上烧造砖瓦、兵马俑、材料运输,这个天文数字怕是还要翻上一番。

另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就是修筑沟通全国的驰道。这项工程在他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公元前0年)就开始了。驰道有南北两大干线,以咸阳为中心,南线直达吴、楚,北线径抵燕、齐。驰道有多宽?统一规定为五十步,如果以现代军人的标准步幅每0。75米计算,其宽度可达7。5米。比古罗马的道路宽了4倍多,罗马的道路,很少有超过8。5米的。甚至比现代的等级公路也要宽得多。要保证能让四辆驷马战车并列的方阵通过。如果是步兵,则可列成十路纵队在驰道上威武地行进。驰道两侧每隔三丈栽一棵松树,在容易造成塌方的路段,打下的桩要用铜汁来浇灌。工程质量要求之高,比现代人修高速公路差不了多少。你到河北井陉看看保留下来的那一段秦皇驰道,不能不叹为观止。那条驰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成为井径口的主要交通干线,青石上碾出的车辙,就是两道一尺多深的石头沟!

这么大的工程量,得需要多少人力?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开始服劳役。实际上服劳役的年龄可能要早得多。当时秦的人口大约为两千万,而长期被征赴各类徭役、兵役的男子就有两三百万人。这么重的负担,人民怎么能够承受。

话题远了点,但这个背景与本文的故事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征调夫役的命令一级一级传达下来,自然到达了泗水亭。

刘邦被受命带领泗水亭征调的五百名民伕日夜兼程,赶赴咸阳。

临行前,吕雉对丈夫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倍加小心。往咸阳解送人伕,刘邦从打当了亭长,已经多次履行过这样的差事,可这一次不一样:第一,这次解送民伕,时间上要求得特别紧,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到达规定集中地的,对解送责任人要进行严厉处罚。轻则入狱,重则掉脑袋。第二,这五百民伕中,还有几十名从监狱里调出的罪犯,这些人也夹在民伕队中,这是最头痛的事,万一路上出了闪失,可不是好玩的事。而且从沛县到咸阳,几千里路云和月,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辛苦且不说,那风险可随时都会发生。

秦律规定,朝廷征发的徭役,至期没有出发的,领队要罚二甲;误期三至五日的,要被责骂,误期六到十天的,要罚一盾,超过十五天的。要罚一甲。至于役伕发生了逃亡事件,后果就更不堪设想。

这些,刘邦焉能不知?

但王命不可违,他除了硬着头皮上路,而别无选择。

刚走了两天,队伍里就出现了逃亡现象。

山路崎岖,草深林密,押解的人员又少,顾上头,顾不上尾。而且民伕们一个学着一个的样,没几天,队伍里逃亡的差不多有一半人了。

刘邦沮丧透了。这样,等不得走到咸阳,五百民伕就会逃得精光,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一回,他是彻底栽了。

刘邦心里暗中打定了一个主意。

到了丰西泽,差不多快出县界了。刘邦下令把剩下的路费和出行前吏员们的“送俸钱”全用来买了酒肉,把没逃亡的伕役们召集在一起,与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起酒来。

大家心里直嘀咕,不知刘邦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刘邦喝到半醉,突然宣布:各位乡党,喝完这酒,大家各奔东西吧!

有人问:亭长,你怎么办?

刘邦说:我还能怎么办,我也只能就此离开了。

当时就有十几个壮士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要跟亭长一起走!”

刘邦看了一眼,这些人差不多全是从监牢里提调的囚犯。一路上刘邦对他们照应有加。一般押解伕役囚犯,都要把人用绳子串上,可刘邦并没有这样做。而且,只有在这些囚犯中,才没有发生有人逃亡的事。刘邦心里很感动。

乡亲们与刘邦洒泪而别,刘邦又和留下来的几十个壮士一起喝得大醉。大家踉踉跄跄乘着夜色赶路。

为了不致于让人发现,刘邦派出一人在前探路,一队人拉开距离,跟在后面,小心地在沼泽深处的芦荻丛中拨草前行。

突然,探路的人走回来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条大蛇横在路上,咱们还是快折回去,找其它的路吧”。

刘邦睁开迷离的醉眼,大声喝道:“壮士行路,还怕什么东西!”

他拔出身上带的一把长剑,跃在队伍前面。

这把剑在朦胧的夜色中闪着青色的光。

此剑原是他父亲刘太公所佩。太公年轻时,经常随身佩带一把三尺左右长短的刀。有一次他游沛丰山中,看见有个铁匠在那儿铸剑,就走过去参观。那个铁匠看了太公身上的佩刀,连连夸赞说:这把刀钢口好,如果“杂而冶之”则“必成神器”。太公非常高兴,就让这个铁匠把这把刀重新回炉,添加材料,改铸成一把剑。刘邦从打当了亭长,这把剑就成了他的随身之物,须臾不可离开。刘邦当了皇帝后,传命将这把剑和当年秦王子婴投降时奉献的白玉玺一代代保存下去。重新制作了考究的剑鞘,剑鞘以七彩珠、九华玉作为装饰,装剑的盒子也饰以五彩琉璃,宝剑即使放在鞘里,其熠熠光芒仍会透射到外面。每隔二十年会被取出来重新磨砺一次,所以剑锋一直如霜雪一样晶莹耀目。从剑鞘中拔出,就带着一股凉风,一道幻彩般的光芒。这把在刘邦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宝剑,被汉代的历朝皇帝视之为镇国之宝。

这把剑现在是第一次派上了用场。

刘邦挺剑直逼那条拦路的大白蛇。

剑与蛇,在半明的月光下闪着寒冷的光。

蛇在剑气里直立起半个身子,如一条扭结的旋风,扑向执剑的人。它吐出的长舌吹着“咝咝”的冷气。它的眼睛因愤怒而充血,闪着红色的萤光。它的鳞甲在石头上擦出火花。

刘邦在白色的旋风里闪转腾挪,不让那条蛇缠上他的身子。他挥动剑,又劈又砍,血光四溅,在月色里飞舞着缤纷的血花。那条蛇终被砍成两段。横陈在山路上。而此时,刘邦的酒依然没醒。

他率领大家继续搖摇摆摆地赶路,刚刚经历的一场殊死的人蛇之战,仿佛没有在他心里留下一点影子。横亘在路旁的巨蛇,提在手里滴血的剑,他看也不看一眼。

又走了几里路,醉意更深,刘邦索性倒头躺在路边,打起了鼾声。随行的人也相伴他坐下休息,等后边的人上来。

落在后边的人,经过刘邦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个老婆婆坐在地上痛哭。众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婆婆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

人们问:“你的儿子被什么人杀了呢?”

老婆婆说:“我的儿子本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成一条白蛇,躺在这条路上,却不想让赤帝之子杀了,所以我才在这里哭祭他”。

人们认为这个老婆婆在说疯话,想羞辱她一顿,一转身,这个老婆婆不见了。他们追上了前面的队伍,叫醒了酣睡中的刘邦,把这件奇怪的事告诉了他,刘邦这才恍恍惚惚忆起了刚才的事情,真像在一场梦里一般。他扯了一把草,擦拭着剑上凝结的蛇血,脸上露出疲惫的笑意,而心里却得意的不行:看来吕太公说的一点也没错,我的贵相今天算是露出了一点点。

而壮士们对刘邦更加敬畏了。

历史学家怀疑这个故事是后人为了给做了皇帝的刘邦脸上贴金,故意编造出来的。我们也没必要考证它的真伪,只当一个故事听就是。

却说刘邦带领一行壮士,趁夜色走出沛县境,来到芒县和砀县山泽岩石之间。这个地方离沛县不远,方便家乡的朋友和他保持联系,提供生活保障。但这地方的归属权则是砀郡,是个“三不管”的地方,相对比较安全。

亭长刘邦的失踪在沛县确是一个不小的政治事件。

按照刘邦的想法,他率几十名壮士隐在芒砀之事,至少也要半个月才能露出消息。刚上路三两天就出现了役伕大量逃亡之事,被逼无奈,才有此举。而此一举,就让他踏上了改变命运之路。不管怎么说,泗水亭长是做不成了,而且全家都将有性命之虞。沛县县令与泰山老丈的交情再深,也得摸摸长在脖子上的脑袋。事已至此,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没有想到,县里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那些半路被刘邦放还的役伕中有人泄露了秘密。

沛令只好派人沿途追捕刘邦。围追了几天,踪迹也不见一个。于是吕雉被抓进了县牢。

当两个“做公的”差役不由分说把一条冰冷的铁索套在她的脖子上,吕雉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闹懵了头。两个孩子又哭又叫,她冷静下来,匆匆做了安顿,让大一点的刘肥把弟弟妹妹带到太公家,自己跟上差役走了。

到了县衙过堂,吕雉这时候才知道丈夫闯下了塌天大祸。让她欣慰的是,丈夫毕竟幸运地躲过了官府的追捕。

吕雉从嫁了刘邦,苦也吃过,累也受过,眼下又担了如此大的风险,但她顾不上自己了,满脑子想的全是刘邦,惦记他不知到了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安全不安全,可曾忍饥受饿。又生怕他知道自己被抓进县牢,再返回县城来营救她。要真那样就中了圈套。就这么翻来复去想了好久。

审讯的一个吏员见吕雉生得有几分姿色,又忖度刘邦在劫,便借机调戏吕雉。先是用语言去撩逗,见吕雉扭过身子去不做答理,又动手动脚。这事正好被一个叫任敖的狱吏遇上了。任敖是刘邦的朋友,他也多次到刘邦的家中阳里去过,受过吕雉的热情招待,一见四嫂受辱,怒火中烧,冲上去打了那家伙一顿老拳,把他的鼻子打得出了血。

法吏对亭长夫人图谋不轨,狱吏又动手打伤了法吏,这件事纠缠起来,弄得县令十分头痛。萧何、曾参一些人趁机大力斡旋,县令也怕生出别的事来,只好把吕雉放了。

吕雉出了县狱,就迫不急待地四处打听刘邦的下落。终于,她得到了刘邦一干人隐藏在芒砀山中的消息。她在娘家兄弟吕泽、吕释之和刘邦几个旧友的陪同下,到山里去寻找刘邦。每一次,她都能准确无误地在刘邦藏身的地方把他找到。刘邦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问吕雉“这么大的芒砀山,你怎么能找到我藏身的地方呢?”

吕雉说:“你隐身的地方,天空中常有彩云遮掩笼罩,只要顺着云气的方向去找,就一定能找到”。

刘邦的藏身之处,在芒砀山泽中一个名叫黄桑峪的地方,这里后来改称“皇藏峪”,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丘峪,南北长约二十公里,东西长约五公里,海拔高度三百三十米,就座落在现在徐州西南三十五公里的苏皖两省的交界地带。这地方谷幽林深,山势峭拔,峪内长满了黄桑,《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微时常隐芒砀山间,即此山有皇藏峪,汉高祖刘邦避难处”。现在的皇藏峪瑞云寺西南百余步,峭壁中有一个天然洞穴,洞深数十米,有一块大石头迎洞而立,石壁上刻有“洞天飞来”四个大字,四周群山拥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山洞玲珑天成。传说这个山洞就是刘邦隐身的主要所在,所以就叫“皇藏洞”。

从另一个角度看,刘邦真是个粗中有细的人。首先他选择的这个藏身之处就非常科学。这一带离沛县不远,同家里联系方便。从属地上说,这里归砀郡地面,泗水郡却管不着它。刘邦是在官场上混了多年的人,他最了解官场办事的扯皮推手是怎么一回事。泗水郡不会到砀郡去办案子,砀郡也会以刘邦等人不是本郡之民而搪塞责任。因此这个地方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也正是由于离家近,刘邦的那些朋友熟悉山中的地理,所以才能引导吕雉兄妹顺利地找到刘邦,至于“彩云笼罩”之说,则完全是吕雉为了给刘邦打气才顺口编出来的。吕雉知道处在此一环境中的刘邦,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接济,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撑。

不过这话对刘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从此更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大人物。而沛县的子弟,听到了关于刘邦的种种神话般的传闻,也知道刘邦不是凡人,于是纷纷到山里去投奔他。这也多亏了吕雉,刘邦的种种“神话”的传播,全是她的运作。她首先游说老父,策动自己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之去投奔刘邦。吕泽和吕释之全都是孔武有力的汉子,平时就很服气这个有谋略又有胆量的二妹,二妹说什么,他们听什么。眼看着妹夫在芒砀招兵买马,岂能不助一臂之力。他们还发动了老家的族人,到芒砀山去随同刘邦举事。

吕雉又多方奔走,联络刘邦那些旧时朋友,为芒砀山建立了一条地下物资保障线,粮食、菜蔬、兵器源源运进山里。这条地下补给线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吕雉自己设计、实施的,进山的人员、时间、路线都由她亲自选定,确保万无一失。从那个时候起,吕雉就显露了她出众的政治才能。

没过多久,刘邦在大山里拉起了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

六、看她到了命运的猎猎旗旌

在正史的记载中有个传说:秦始皇在世时,方术家曾提醒他:“东南有天子气”。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东南方向潜藏着可能要成为天子的人。这对秦始皇来说是一个心腹大患。大秦的江山是要世世代代坐下去的,那么这个潜藏在东南方的有天子气的人,就是大秦帝国最危险的敌人。

因此,秦始皇才向东南方向巡游,用自己的真正的“天子气”来镇压这尚未形成气候的潜在威胁。当然,这些刘邦是不可能知道的。

而且刘邦潜于芒砀的时候秦始皇已经成了古人,即使知道秦始皇南巡的目的,刘邦也大可不必在意。那个时候的刘邦虽然由亭长变成了山大王,但日子却是十分的惬意,队伍在一天天壮大,丰沛一带的人知道江湖上名声响亮的刘家老四在拉队伍,纷纷来投,他的队伍滚雪球一般的壮大起来。

这些“沛中子弟”进山,当然离不开吕雉的引导和刘邦那些朋友的接应。

吕雉这个时候很坚定地成为丈夫的政治助手。她通过舆论,精心地对刘邦进行“形象包装”,把“斩蛇”、“云气”之类的传说一步步神秘化,泗水民众所熟悉的那个刘亭长,在人们的眼里突然一下子陌生起来、神秘起来。其次,她组织联络刘邦的一群朋友,如樊哙等人,建立了一条地下后勤保障线,以确保芒砀山的军需供应。

同时,她还说服了刘邦那一群老朋友,让他们为芒砀山提供尽可能更多的援助,与刘邦一起共图大计。萧何秘密地把他族人中的几十个青年人送上了芒砀山。后来大汉立国,论功行赏,萧何居元功第一,这是个很重要的筹码。刘邦对那一帮子追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说:你们不要对萧何不服气,当年起事时,诸君独以身从我,多的也就带了两三个人,可是萧何举宗数十人都来投奔,这个功劳我怎么能忘呢。

可是刘邦这支队伍在芒砀山上隐伏了几个月,并没有什么大的行动,而且连一句反秦的口号也没有喊出来。这样下去,路往哪里走?

正在这时,一个意外的事件就在他们身边发生了。

就在这年八月,有两个楚国的故民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起了义旗。

大泽乡这地方,离沛县不远,离芒砀一带就更近。他们起义的原因,与刘邦亡命芒砀居然十分一致——他们被发戍渔阳,因大雨失期,在“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绝境中,他们果断地选择了后者。这九百个农民,举着挂在竹竿上当旗子的破布片,迅速占领了大泽乡,又迅速攻下了蕲县县城,接下来又在十天时间内,连续攻克了五座县城,所到之处,农民纷纷响应,到他们攻打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经有了六七百乘兵车,千余骑兵,几万步卒,是个很像样子的集团军了。所以县令、县尉还没交手,就跑得不知去向。

秦始皇晚年,在楚地秘密地流传着一句口号,叫“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说明楚地人对强秦的反抗意识是非常强烈的。陈胜大军攻下陈城之后,当地的长老乡望纷纷前来对他们表示支持,连孔子的后裔孔鲋也来投奔。这些人中,就有刘邦的老师张耳。张耳是个清醒的政治家,在一些父老劝陈胜应该称王的时候,只有张耳劝告陈胜应乘胜西进,派人分立六国后代,而不宜先称王,以“示天下私”。可是陈胜虽然特别尊重张耳,但对他的劝告却当成耳旁风,马上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影帝盖世一剑独尊帝霸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临渊行逆天邪神洪荒之青蛇成道剑来武炼巅峰
相关推荐
汉平王快穿男主戏太多娇笙黑萌夫妻之世子太坑爹坑爹联萌刘邦小学我的岳父是刘邦少年道君化龙天尊仙道剑君